我非常討厭《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
其走紅、與引起許多所謂的「深思」根本是大多數人邏輯思考能力低落的印證,
是說,許多荒謬的主流意見之所以泛濫、就是大多數人邏輯思考能力低落所造成的結果,
現在來看有關Michael Sandel的新聞。
桑德爾在總結時表示,我們經常排除爭議而說:「由市場決定吧!」
他說,公共論述的目的並非為了得到單一的結論,而是讓生活更有價值,
公共論述、公共論述,這年頭要顯得有水準與社會關懷,把這4個字掛嘴邊就可以了,
問題是,甚麼是公共論述?
把莫名其妙的學術定義丟掉,不就是大家共同討論、得到結論、然後延伸出互助與行動?
說成這樣,甚麼神祕感都沒了,也沒甚麼了不起的,
在各個產品市場,特別是政府管制程度較低、自由發揮空間較大的市場,
這種事天天在發生--廠商根據消費者需求開發產品、消費者根據需求購買產品,
消費者可透過意見反應讓廠商知道自己需要甚麼,
消費者亦可在廠商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時候、選擇投向其他廠商的懷抱,
廠商可跟消費者溝通其產品的優點與使用方式,
這樣的溝通如果失敗了,廠商會失去消費者以至於連投資人都失去了,
而只要基於自願,廠商與消費者的關係絕對是互利的--不互利,交易就不會發生了,
除了直接跟廠商溝通,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資訊情報網路,
消費者可在這些資訊情報網路裡自由地搜尋資訊、自由地討論,甚至自由地交易,
在這樣不間斷的的過程中,無論是個體還是整體消費者的福祉都會上升,
這就是市場--或說,相對自由的市場--的力量,
所以,回到Michael Sandel的話題,甚麼叫做由市場決定、以至於缺乏公共論述?
由市場決定=由消費者決定=由消費者進行溝通、意見回饋、談判以至於選擇購買與否,
除了政府提供的或嚴格管制的領域,絕大多數的產品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進步,
甚至,這過程所滿足的,就是主張公共論述的人所企圖滿足的,
不客氣地講,那麼在乎公共論述,那更應該擁抱自由市場、讓大家自由地溝通與交易,
而相反的,Michael Sandel以至於其支持者所關切的領域,
從教育、汙染到壟斷問題,絕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都是政府直接造成的,
這些人不從政府下手,
反而指責場子裡盡可能自由互動的個人、將並非市場造成的問題丟給市場,搞屁啊?
再不客氣一點,現在絕大部分把公共論述掛在嘴邊的人,
其最終結論根本不是讓所有人自由發表意見、自由選擇互動與交易的方式,
而是「要求政府以其偏好的方式介入他人的生活、踐踏他人的選擇、宰制他人的偏好」,
所以他們討厭市場=討厭讓所有消費者自由選擇,
提到讓市場決定,他們想到的是「那些沒水準的其他人會做出我不喜歡的決定」,
因為其他人沒他們那麼有水準、所以才需要政府介入,讓這世界更有水準!
然而,他們絕對不會承認這點,他們會說我們需要更多的公共論述,
公共論述?喇叭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