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breakers_ver4.jpg

稍微有點年紀的人,必定記得在西門町電影街看電影時會碰到的黃牛們,

我碰過的黃牛都是年齡高於50的歐巴桑或大叔,

長相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以獐頭鼠目之姿湊過來向人兜售的嘴臉非常令人厭惡,

基於這種厭惡,我從未買過黃牛票,買不到票就算了,不看又不會死!

不過,以上是我的個人意見,而想必有其他願意付錢的人存在,否則黃牛要怎麼吃飯?

瓦特布拉克認為,黃牛要存在,必須有以下必要條件:

一、票券的供給量必須是固定的。

二、票券的定價必須是明確的,且不能立即隨市場需求調整。

三、票券的定價必須低於市場均衡價格,導致願意買票的觀眾多於票券總數。

由以上,黃牛只是因應票券販售服務現況而生的經濟現象,

而以上必要條件只要被改變了,黃牛的數量就會減少、甚至被消滅,

比方說,如果票券的供給量可隨著需求上升時立刻增加,黃牛將很難做生意,

因為其他人大可直接跟戲院購買新增加的票券就好,根本不需要黃牛;

如果票券的定價可隨著市場需求調整,那戲院本身就可機動調整票券的售價,

黃牛若想獲利,必須在事先預知需求會提升、並在戲院調高價格以前事先搶票,

如此變增高了擔任黃牛的門檻;

最後,若票券的定價已是市場的均衡價格(可視為戲院調整的結果),

黃牛將不可能以更高價賣出票券,進而不可能獲利。

由以上思路來看,大家應該不難設想為何現在較少在電影街看到黃牛!

首先,需求減少了,電影曾經是許多人「主要」的娛樂,

然而隨著錄影帶以致於DVD的普及,再到大量有線電視電影台的風行,

造成許多人不再或不常進戲院看電影,

在此同時,票券的供給量也增加了,相較於20年前,想看電影可去的地方更多了,

於是,供需之間的落差與黃牛的操作空間同步縮小了!

再換個角度,黃牛在幹的事,與所有商人幹的事,沒有太大的不同!

一、他們都試著預測消費者的需求,生產或採購其需要的商品。

二、在生產或採購其需要的商品時,他們都付出了的成本,這成本反映在售價上。

黃牛付出了什麼成本?去除跟售票小姐串通的不談,

黃牛比所有的觀眾早到、搶先把最好的位子都買到,都必須花時間,

這些時間裡,黃牛所能從事的其他經濟活動中可達的最高收益,就是其成本,

沒錯,這就是機會成本的觀念,

大部分觀眾之所以沒辦法比黃牛更早搶到票,是因為這樣的機會成本太高,

反過來說,只要有人願意付錢給黃牛,

這就表示對他來說,付錢給黃牛遠比自己起個大早來搶票來得划算,

從這個角度看,黃牛可視為現代「代購服務」的先驅呢!

如今誰都可以網路訂票,黃牛的代購服務就算仍有價值,也遠低於以前的水準,

所以黃牛的數量自然就減少了,

這現象跟政府立法懲罰黃牛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市場自然演進的結果啊。

參考:《百辯經濟學》P.137-1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oosean 的頭像
    woosean

    天空,約定的城邦。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