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提及本片劇情與結局,一句總結:失去了與原著聯繫,於是成了不露點的A片。
如果你對村上春樹沒有任何感情,你應該會覺得:
1、原著冗長囉唆,充滿無謂的少男強說愁與過度的性愛場面;
2、電影支離破碎,人物扁平、情緒氾濫,然後還是有過度的性愛場面。
我相信,任何人會喜歡任何作品,都必須納入「時機」的因素,
就像《星際大戰》,對30年前的觀眾來說,那是絕對無法取代的震撼體驗,
然而如果在10年內才初次接觸,只會覺得特效虛假、敘事冗長,
就算理智上知道那是太空特效與融合多元文化的里程碑,感情上仍不會感動,
而對我來說,村上就是這樣的東西,
如果我是高中或大學後期開始接觸,我很確定我不會喜歡、甚至會非常鄙夷,
然而我就是很湊巧地在大一看了《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那時的我非常喜歡這種與一切都有距離、渴望掌握精確性但又時常無能為力的基調,
然後就不可自拔地像收集似地買了村上的其他作品,
這樣的熱度在研究所後期終於逐漸冷卻,但收集村上的行為卻未曾停止,
直到現在,我都會習慣性地把村上買回家,然後連拆封都省了地把書收起來,
幾乎可以視為某種保存記憶的儀式了。
許多人都會這樣,對特定的作家擁有只有自己清楚、凌駕品味或審美觀的情感,
有人可能是吉本香蕉,有人可能是江國香織,
這種情感必須摻雜個人經驗,無法直接透過作品的文字或水準加以描述。
而說到《挪威的森林》,我真的看過非常多次,
曾經把那本書借給同學,借了之後索性自己多買了一本,
那一本就送給他不用還了這樣,
結果那同學後來跟我說,他覺得村上好囉唆,一句話可以說完的東西竟然講了一段,
從此我很清楚,我沒辦法跟他討論村上;
另外,我也曾把《挪威的森林》借給母親,她不過一個下午就把書拿來還我,
跟我說她都挑重點看,故事都有抓到,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
從此我很清楚,我沒辦法跟她討論村上;
正確來說,幾次類似的經驗讓我瞭解一件事,
所謂的「對作品進行討論」在很多時候都是純粹的幻想與無謂的時間浪費,
一般的議題還能透過名詞的定義與量化指標的引用來達成某種共識,
然而「作品」很容易牽扯到濃厚的個人經驗與情感,
要將這些東西具體化非常困難,
就算把其中的「事件」元素取出來討論,也時常會因為失去了情感脈絡而無效,
也因此在我看出一個人從未喜歡過村上、也不喜歡類似質地的東西時,
我絕對不會浪費時間去跟他解釋我到底喜歡村上什麼,
反正我根本不在乎被他瞭解,而他對此的不瞭解對他與我根本毫無損失,
就像對其他人來說,許多他們所珍重的東西、我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情感意義,
但那又怎樣?大家各自有各自珍重的作品,也各有其厭惡,只是這樣而已,
有人能看吉本香蕉30次,有人能看九把刀30次,我能把《挪威的森林》看30次,
也只是這樣而已。
因為看過了那麼多次《挪威的森林》,即使已經多年沒有碰,
即使部分細節已經淡忘,但主要人物的形象都已經深植在心中無法抹滅了,
如此,讓我對這部電影囫圇吞棗的處理方式更感到不耐,
整部片唯一令我想稱讚的,就是選角:
Kizuki看得出來是在高中相當吃得開的人物;
渡邊雖然有點過度帥氣了,但確實有散發出與周遭極微疏離的氣質;
綠的可愛度算是夠了,也確實有原著裡活潑而雀躍的特徵;
直子臉有點太大、美貌稍嫌不足,然而鏡頭下的她仍有魅力與必要的格格不入感;
永澤的帥氣、俐落與冷酷都很足夠;
初美有著必要的高雅、溫婉與逆來順受;
突擊隊怎麼看都是會準時做體操、刷牙刷很久的人——沒看原著的不可能知道是誰;
唯一的遺憾是玲子姊,太女性化、溫柔甚至美麗了,不過不至於無法接受;
然而,選角好又怎樣呢?對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來說,角色與原著的契合根本看不出來,
而如果已經看過原著了,劇中角色與原著的巨大落差又會被察覺,
這一切都得歸咎於本片驚人的差勁剪輯與什麼都想塞一點而不懂得去蕪存菁,
原著以中年的主角在飛機上聽到〈挪威的森林〉做開場,
就是個非常切題又自然的設計,電影不知為何輕易地棄置不用;
在原著中有相當地位的日本學運,電影裡有用畫面帶過,
然而書中以眾人對學運的熱烈、對比出渡邊對學運的淡然與距離感,
另又以綠暢談自己在學術社團中的經驗帶出她超越一般女孩的洞察力與靈巧,
這些在電影裡完全沒有,只將學運矮化成「描述時代背景」的無聊元素,
礙於篇幅,更不可能用太多篇幅描述渡邊獨自生活與旅行的感受,
然而在原著中那是將渡邊立體化的重要手段,
於是,渡邊成了個尚稱帥氣但講話有夠無聊的普通大學生,
片尾那句「我愛妳」更是莫名其妙,
這種直率過頭的詞根本不是渡邊這種人會講出來的,
寫出這種台詞根本是等於把《挪威的森林》丟進糞坑裡那般的褻瀆;
比渡邊更慘的是綠,她的許多經典的言行都沒被帶進電影裡,
比方說她批評了親戚的偽善、在父親的牌位前全裸張開大腿、描述自己被愛的渴望等,
這些在電影裡不是被簡化就是被完全刪除,
於是沒看過原著的人不大會想過綠是怎樣的一個反傳統又特別的女孩,
頂多覺得她好會倒貼男生、好會劈腿、好想被上、好會拿蛋糕的例子耍任性之類的,
身為小說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綠的戲份堪稱整部片最無法原諒的缺點;
以戲份來說,直子顯然比綠來得幸運,
然而戲份多不代表描寫得好,整部片花費不知道多少篇幅拍直子在走路,
多到我覺得導演他媽的一定有精神病、所以分不清楚自己花了幾分鐘在鏡頭上的地步,
是的直子很愛走路,這個只要用旁白與剪輯技巧就能讓觀眾知道,
他媽的不需要一直拍一直拍一直拍,你不是麥克貝,不需要證明膠捲不用錢,
還是說要在蔡明亮一點,直接拍渡邊一直睡覺一直睡覺湊個對比好了?神經病!
更糟糕的是,相較於綠的「熱」,直子在原著中的調性是「冷」,
因為冷,所以就算憤怒或悲傷,除了激烈地哭泣,原則上不會有太多惡意與控訴的言語,
更不會出現電影中那種「當著渡邊的面赤裸裸地全面否定」式的暴走,
在原著裡,直子並不算是我特別喜歡的角色,
不過原著把直子那種「努力想跟世界和平相處但失敗了」的哀傷描寫了出來,
這樣的程度到了電影裡反而成了某個不會濕的普通瘋婆子而已,
連幾個稱得上美麗誘人的瞬間都沒有抓到,
如此驚人的無能可能連台灣的MV導演都能輕易地超越過去吧;
至於永澤與初美,戲份少到幾乎不值一提的地步,
在電影的簡化下,永澤就是個高傲又上過很多女人的公子哥,初美則是死腦筋的千金,
至於永澤是個怎樣有領袖氣質、面對惡勢力也不為所動的強悍之人,
初美是怎樣的溫柔又具有撫慰人心的魅力、但礙於禮教而無法超越感情的迷惑,
都沒有在電影裡展現出來,
去除細節的描述、只剩下單純故事元素的村上,終究只是廉價的肥皂劇而已,
這件事實算是在電影裡被徹底地發揚光大了,
是說,永澤與初美的橋段如果整個去除,雖然有點令人遺憾,
然而並不會影響故事主線,而且多出來的時間可以讓綠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但我怎麼可能期待編導有這種本事的裁減能力?
畢竟,原著中很逗趣、但對主軸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的「突擊隊」也有一點戲份,
但有戲份又怎樣?突擊隊真正的逗趣之處根本沒被表現出來,
只會在裡面安插沒看過原著就看不懂的「看著蘇黎士運河的照片自慰」這種細節,
到底能夠達到什麼效果?
不懂得用剪接來快速說明必要的細節,又沒有去除枝節的魄力,
怎麼可能不把這部改編電影搞爛?
看玲子姊就知道了,這個熟女在原著中的篇幅可不少,
前段交代了她之所以在療養院的原因,如此才能接到她與渡邊在直子死後的後續,
然而她在電影中的療養院,只有負責彈吉他、抽菸跟說笑話之類的瑣事而已,
看到這種程度的描寫,我忍不住暗自嘀咕,該不會結尾還要安排她跟渡邊做愛吧……
果不其然,根本不知道裁減為何物的本片,還是安排了他們的床戲!
失去了原著的交代,那段戲成了「很久沒做愛的熟女找個小伙子止癢」的奇怪劇碼,
原著中的儀式意義完全看不到,
就電影來看只會覺得怎麼大家都想被渡邊上呢?我也改姓成渡邊好了……之類的,
還真是徹底標記了本片的失敗,
失敗的開頭,失敗的中段,失敗的收尾,從頭到尾如出一轍,毫無意外可言,
詭異的是,有不少評價說本片的攝影很棒,我真的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
正確來說,打開MTV音樂台就有一票攝影見長的人,
如果這樣就能拍電影,那國片早就稱霸亞洲,不,稱霸地球了!
再說,即便是日片的領域,也出了是枝裕和、岩井俊二或中島哲也等真正的高手,
跟這些人的作品一比,《挪威的森林》連紙屑都稱不上,
看了只會讓人感覺生命很可貴、不應該隨便浪費來看無謂的電影而已,
而比攝影與剪輯更令我厭惡的是那過度厚重的配樂,
讓人想到羅曼波蘭斯基的驚悚片,
灌注情緒的意圖太明確,以致於干擾了觀眾的心情甚至連畫面都被破壞了,
經典代表是從直子自殺到渡邊旅行那一段,
中間插進來看還以為是《七夜怪談3》之類的恐怖作品,
好好一部電影能淪落到劇情、剪輯、配樂的滅絕性失敗,真不知道該不該感到驚奇,
是說村上的作品本來就不應該拿來改編,
適合用文字描述的氣氛很多時候並不適合透過影像傳遞,
在紙上顯得很有趣的對白很多時候拿來直接唸就顯得生疏造作,
而以上正是村上作品的天然限制,
無法在看小說時發現以上限制、進而特地將限制放大最到以創造紙屑不如的垃圾,
淪落至形同不露點A片的矯情之作,
這種人真不知道是不懂小說,還是不懂電影?
最後,電影公司還真是賤到家,竟然把這部片當純愛電影宣傳!
好像也不能說有甚麼錯,畢竟是純做愛的電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