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jpg

即將提及本片劇情與結局,一句總結:我總能被泯滅道德的女人所吸引。

電影裡的女人,有各種美麗的姿態,

據說大部分的姿態來自於愛情,然而這樣的作品並不常見,

至少,在商業電影的領域並不常見,

習於反映主流價值進而爭取觀眾共鳴的商業電影多半將女人描繪得既軟弱又矛盾,

這樣的問題也延伸到近期流行的療傷系電影,

表面上這些電影訴求的是「女性解放」或「追尋自我」之類的「進步」價值,

實質上仍多半先將女人安排在因愛情失敗而遭致軟弱與矛盾,

然後在體驗所謂冒險或重生的歷程後,以再次獲得「看似成功的愛情」做為結局,

說穿了還是「女人必須在愛情中尋求歸屬」的老套邏輯,

這種角色在我看來與美麗毫無關係,就算稱其美麗,頂多也與智能喪失的偶像劇同級,

相較之下,我很容易被電影中充滿復仇色彩的女人吸引,

復仇的原始動機可以來自親情、愛情或友情等各種所謂的感情,

然而由於這份感情通常已逝去,重點就會轉到女人為了復仇而付出的代價或轉變,

這通常牽涉到強大的覺醒、痛苦的蛻變,甚至對倫理道德的完全泯滅,

再加上女演員的個人特質,各色各樣美麗的女人因而誕生,

像是《以眼還眼》的莎麗菲爾德、《追殺比爾》的烏瑪舒曼、《熱淚傷痕》的凱西貝茲,

或者《勇敢復仇人》的茱蒂佛斯特等,

都以不同的風貌展現不同純度的復仇力量,

如今,松隆子也能加入她們的行列了,一大部分功勞必須歸給中島哲也,

單就演技而言,我不覺得松隆子能與上述女演員平起平坐,

然而她的客觀條件非常符合典型想像中的日本女人壓抑而優雅的特質,

搭配中島哲也影像的神技,松隆子很可能達成這輩子最重要的演出,

前面我提到典型商業電影裡與沈迷愛情的女人多半不甚美麗,

然而中島哲也就是少數能將這種女人描繪得既有力又美麗的導演,

這當然是指《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嚴格說來我並不算被那部片說服,松子對我來說就是個神經病,

然而雖然這種神經病在現實生活中只會被我嘲笑或唾棄,

在中島哲也的作品中卻讓我感受到一股驚人的魄力,

那股魄力讓我忍不住都同情她起來了,

片尾幻想出來的、松子回家受到歡迎的橋段,連我都不免被震動了一下,

這就是中島哲也的本事,如今,這本事被拿來描繪復仇的女人了!

我非常喜歡松隆子告白的片段,

她聲音的質感非常適合這角色所需要的溫柔、有禮與自我節制,

同樣的角色交給演技更好的天海祐希反而不行,

雖然她也能扮演溫柔的傻大姊,但整體而言就是個藏不住強悍的傢伙,

如此以心理戰為主的手法實在太不適合她了,直接動手把學生切開還夠味點,

如果《肅清之門》要拍成電影,拜託一定要找天海祐希當主角!

回到本片,松隆子絕大部分的演出我都很喜歡,

即使是她與女兒玩耍的微小片段,都展現出極充分的感情,

中島哲也整部片玩剪接玩得挺兇,鏡頭不斷在各個角度或時空之間切換,

然而這絲毫不影響松隆子角色的立體性,

為母的溫柔、喪女的哀傷、為師的嚴謹到最後為了復仇帶穿戴上的冷酷妖氣無所不缺,

前面提到的告白片段,要說我想像過度也可以,

但我總覺得在那節制的聲音背後,是有強大的力量在壓制悲痛與憤怒的,

這樣的她,與最後完整報仇、邊流淚還不忘來個冷酷的玩笑的她,成為完美的對比,

真的是非常棒的安排啊!

我唯一不滿的是她在餐廳裡對著班長大笑的片段,

這種過度外放的嘲諷與訕笑與她在片中絕大部分的表現都不搭不起來,

硬要解釋說這是她找到對手弱點時情感瞬間釋放的反應也可以,但我就是不喜歡,

不過瑕不掩瑜就是了,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幾乎可說是松隆子的主秀,

當然其他演員也很優秀,可是傳達出最大情緒能量的,就是松隆子,

其他角色的優秀表現算是被稀釋掉了,對比原著後更為明顯。

我是先看電影、再看原著,據說大部分先看原著的人都沒那麼喜歡電影,

這點我可以理解,而我相信先看電影的人看原著也不會有前者感受到的震撼,

我就是如此,

所以在此很難論斷先看那個比較好,大家就隨緣吧。

原著在心理與行為上的描寫當然比電影來得細膩,

特別是對殺死松隆子女兒的學生A、B與其母親關係的描寫,

電影裡,木村佳乃飾演學生B過度溺愛與保護的母親,她的表現相當優秀,

然而礙於篇幅,許多關鍵的細節並沒有被傳達出來,

在原著裡,透過木村佳乃的角色與學生B寫在日記裡的告白,

讀者能看到學生B的母親如何基於個人的成見與虛榮做出許多看似善意的行為,

以及這些行為如何讓學生B在一方面厭惡母親所為、又更加依賴母親,

——我想到某位國中同學的母親就是這樣的角色,還好他後來沒有殺人……

學生A與母親的關係也是,雖然演員本身都沒問題,

然而電影由於描繪篇幅過少難免讓人覺得「怎麼那麼極端,不用這樣吧」之類的,

相較之下,原著以較長的篇幅描繪了學生A的經歷,

雖然他仍舊是個扭曲而狂妄的死小孩,

但原著較能傳達出他不斷追求被認同但又不斷落空的過程,

雖然仍無法合理化其企圖殺人的行為,但多少增加了他值得同情的部分,

這也是原著比電影優秀的地方,

讓讀者在鄙棄學生A、B與其母親的行為之時,仍能看到其所為是基於本身的限制,

如學生B的母親對兒子的溺愛一大部分來自其母親的影響,

學生A的母親則在人生中遭遇到莫名其妙的意外打擊,諸如此類的。

最後,雖然電影與原著傳達出不少現行日本教育的問題,

然而就松隆子這角色來說,其行動的重點真的只是復仇,與教育毫無關係,

我不覺得這故事有達到某些人口中「將善惡的界線模糊化」之類的水準,

故事中每個角色所做之事與其評價都毫無爭議性可言,

以復仇為動力的松隆子毫不介意地欺騙後輩、操弄學生甚至間接殺人,

毫無疑問不符合善的標準,即使考慮復仇的動機也一樣,

但那又怎樣?她的角色早就不是老師了啊。

而看似早熟的班長竟然誤以為松隆子在乎教育、在乎道德,真是天真到令人心疼,

有人說班長的角色反映出許多年輕人對生命的迷惘,

果真如此,那她真是死有餘辜,

對生命迷惘到蒐集毒藥想自殺,然而卻沒有俐落為自己了斷的勇氣,

不斷質疑性命的價值,卻沒種動手殺自己討厭的老師,

最後因為逞口舌而被自己迷戀的學生A打死,

在我看來毫不可惜,說穿了就死於自己的自以為是罷了,

松隆子聲稱她可能是唯一瞭解學生A的人,

還真是搞錯了,她迷戀學生A與崇拜露希娜根本沒什麼差別,就是出自一個傻。

對了,如果有人看了《告白》而對《贖罪》產生興趣,

建議不用浪費錢跟時間,不值得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