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路勿近》是我目前唯一看過的奧斯卡最佳入圍影片,憑良心說,我在戲院裡昏睡了幾十秒鐘,好在睡得不夠久,眼睛睜開還是看得懂,沒有過多久,本片就奪得了最佳影片,還囊括最佳導演、男配角與改編劇本等獎項,讓我有一種土豹子進城不識達官貴人的不現實感。
平心而論,扣除我精神不濟的因素,柯恩兄弟對全片氣氛的掌握度,確實堪稱上乘,簡短而魄力十足的暴力場面令人激賞,沉靜的追逐戲也充滿張力,飾演變態殺手的哈維巴登一枝獨秀地貫穿全場,逗趣的髮型配上毫不妥協的殘酷戰技能讓所有觀眾不寒而慄,雖然不至於成為我模仿的對象,但也足以讓我感受到巨大的絕望。
--要模仿,也要挑漢尼拔萊克特。
只是,沒看過原著小說,我無從得知本片的改編劇本如何優秀,我只能試著掌握電影的部分,就此來說,本片想講的太多、實際呈現得太少,如湯米李瓊斯擔任的觀察者角色傳達出某種對現況與未來的絕望的無力感,然而去除他的戲份--無論是觀察者式的旁白或參與者式的對白--本片並不會缺少什麼,甚至還會流暢得多。
進一步說,除了哈維巴登與喬許布洛林--在《透明人》中飾演伊莉莎白蘇的同事兼男伴,沒什麼存在感--互相對峙的主線,本片的任何角色都是陪襯的功能性綠葉,然而在其功能以外,這些角色又掌握了過多的戲份,就算各個角色的表現不俗,加總起來卻讓全片顯得過於零散而焦點不一,換言之,片段本身優於整體成績。
事實上,如果《險路勿近》有資格取得最佳影片,那《暴力效應》根本是最佳影片中的最佳影片;《險路勿近》像是將多種昂貴食材組合起來的拼裝食物,每一口都不錯,食材與食材間的密合度卻不足,《暴力效應》的昂貴食材沒那麼多,然而密合度卻高出許多,也因此節奏感與精緻度都優於《險路勿近》。
不過,奧斯卡本來就不是單純的藝術競爭遊戲,許多影評也指出,《險路勿近》不是柯恩兄弟的最佳作品--是說,我也不知道哪一部是--而如我所說,沒看過其他最佳影片入圍者的我,也無從判斷《險路勿近》在本屆的整體表現是否為最優,這種判斷,還是留給看過所有電影的大家吧。
至於《險路勿近》本身,絕對是值得一看的,只是,請睡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