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影劇摩人塗翔文的作品,解讀與賞析得非常詳細,其中的許多讚美我並不完全認同,然而整體而言非常具參考性,特別是其中橫、縱向作品比較,非常值得一看,在此分享給大家。

險路勿近:鍍金之作究竟好在哪裡?

文/塗翔文

柯恩兄弟執導的《險路勿近》,日前一如預料奪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在我看過的四部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電影中(除了《Juno》尚未看到),我個人認為它確實是最出色的一部。觀察部份看過《險》片的網友意見與某些評論,似乎對於這部片子「好」在哪裡,充滿了質疑與挑釁,尤其是它看似戛然而止、其實意蘊深邃的結尾。我認為這同時呈現了兩個問題:一是奧斯卡的反常,選出了不太「奧斯卡」的一部好作品;另一則是觀眾對於「奧斯卡」的期待,與柯恩兄弟充滿作者記號、絕不討好觀眾的冷調風格,正好產生大相逕庭的兩極落差。

從電影的首、尾先談起

我選在奧斯卡頒獎前一天,到絕色影城去看《險路勿近》,買票的觀眾好像遠不如隔壁演了三週的《P.S.我愛你》那麼多。小小的映演廳裡,「不是太大」的大銀幕,透過羅傑狄金斯穩健沈重的攝影運動與精準構圖,反而將美墨邊境的不毛之地,放大的更顯荒涼。

一開場的幾個大遠景鏡頭,配合湯米李瓊斯所飾警長角色聽似悠哉悠哉、實則帶有幾分蒼涼的冷語自述,那藍天與荒野不成比例的刻意構圖,讓我想起了陳凱歌的經典之作《黃土地》裡中國西北高原的空鏡頭。

在電影的大遠景裡,人總是顯得渺小。但如果銀幕景框裡,貧瘠土地的比例遠比天空佔的更大更廣時,觀者不只會覺得自己很渺小,還會有種封閉、壓迫、沒有出路的感覺。只不過《黃土地》的地大於天,暗指的是人與自然環境拉扯之下的無奈;而《險路勿近》裡的地大於天,則像是天道蕩然無存的感慨,象徵著人對社群、對人性、對未來(新時代)的日漸陌生、恐慌與不信任感。這種油然而生的一股涼意,從電影一開場就迎面襲來,接續著幾個人物之間互相緊緊牽繫的命運,似乎註定走向毀滅。這是最標準的柯恩兄弟式手法,讓犯罪世界裡的道德曖昧,高明地藉由影像,不斷投射在觀眾心理左右擺盪,就像《不在場的人》裡那座緩緩旋轉著的理髮院招牌燈;或是《冰血暴》裡那片白銀大地、一望無際的寒天冰雪。

接下來,我想直接跳到很多人討論的電影結尾。

以下有劇情,不想看的可跳過下段

《險路勿近》的最後一場戲,靜靜地結束在湯米李瓊斯坐在家中道出夢境的自述。夢中他和爸爸之間的關係顛倒過來,那個傳承正義精神的父親,竟成為一個讓他感到陌生的年輕人,彷彿昔日正義理想的乍然崩解。此時此刻,我倏忽憶起了電影的開場,同樣是湯米李瓊斯的獨白,以及那幾個大遠景的空鏡頭,一切全變成了充滿意義的首尾呼應。

導演柯恩兄弟讓這個警長看似「旁觀者」一般,不僅僅只是他在首、尾那旁白式的自述,本來就很像一個旁觀者(這在敘事上最常被使用的功能之一,就像是第三者在講一個故事),事實上他在整部片故事主軸的殺手追逐,同樣也只扮演一個觀察者的角色,甚至他與喬許布洛林飾演的獵人、最佳男配角得主哈維爾巴登飾演的瘋狂殺手之間,也完全沒有任何面對面對手戲,他只是在後面追逐著這兩個人的軌跡與腳步。其實真的是一個旁觀者。

這就是為什麼《險路勿近》要做這樣「結尾」的緣故。它絕非「莫名其妙」的收尾,反而在我看來是一個餘波盪漾的結果,更與柯恩兄弟算計精準的結構安排,緊緊密合。

湯米李瓊斯的警長角色,開場說的是自己警察工作的背景,尤其說過去的警察甚至可以不帶槍去查案,語中帶著濃濃的感嘆;結尾講的則是一段並非真實的夢境,象徵的是他之所以選擇淡然退休的複雜心理,兩者之間同樣提到他的父親,也以他與父親的關係做為對照。而「夾」在首尾之間的主軸故事,表面上是這位警長正在追查的案件,但實際上它卻是警長首尾兩段旁白,之所以產生意義和關聯的骨幹。英文原名「老人無國度」,表面上是對片中提到「退休老人被年輕人搶退休金」這類犯罪案件的大力反諷;但其實也與警長對現世社會扭曲畸零的冷眼旁觀,互通聲息。

柯恩兄弟的水準之作

柯恩兄弟其實早已是斐然有成的美國中生代導演,只是奧斯卡一直未能正式地肯定他們,他們的電影大多是氣氛冷峻的黑色喜劇,電影語言犀利精準,但一向不是大眾討喜的那一款,想在奧斯卡這種大評審團的主流競賽中出頭,本來就不容易。所以他們在奧斯卡台上,談起自覺從小時候到現在拍片好像沒什麼差別的說法,其實倒不是矯揉造作,在我眼裡,柯恩兄弟從第一部片《血迷宮》開始就已經寫下一貫的作者風格:複雜多條的敘事線、犯罪主題的爾虞我詐、善惡並非二元的模糊曖昧,當然還有峰迴路轉、意料之外的情節翻轉。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會選拍戈馬克麥卡錫的這本原著小說拍成《險路勿近》,不是沒有道理。《險》片像極了柯恩兄弟的「菜」:一個獵人意外拾獲一箱的巨款,決定獨吞,卻也因此走上不絕之路,遭到瘋狂殺手的糾纏追逐;其中還包括他老婆以及查案警長的捲入。在柯恩兄弟的是非世界裡,好人壞人的界定都只是表面的行為,內在的道德抉擇與掙扎,才是最曖昧難解的心理狀態。就像《險》片裡的獵人,他的「貪」造就了不歸路的結果;瘋狂殺手看似變態無釐頭,但他得面對「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現實殘酷,也有中槍之後自行處理的老成熟練,他的冷血與脫序,彷彿在一段段斷裂般的敘事之中,又透露出一些屬於人性一面的端倪。

一邊看著《險路勿近》,我實在很難不想起柯恩兄弟前一次在奧斯卡拿下劇本獎的《冰血暴》。同樣是一椿帶點烏龍荒謬的犯罪事件,同樣是遠離都會城市的偏遠小鎮,只不過那個愛說冷笑話的大肚婆警探,變成一個怕老婆、也同樣愛講冷笑話的資深警長。所以坦白來說,《險路勿近》是一部很「柯恩兄弟」的作品,維持著他們一貫水準,劇本結構縝密、鏡頭語言精準,每個關節、每個象徵所具象化的幽默或反諷,都能讓觀眾從中達到高度解讀的樂趣。這或許可以解釋柯恩兄弟的作品為何老是在坎城影展得獎,老是受到挑剔的法國人的熱愛崇拜,老是擠入嚴苛的影評人們年度最愛的電影名單裡的主要原因。

奧斯卡反常與觀眾期待的落差

老實說,《險路勿近》雖然今年一路過關斬將在奧斯卡得獎,但它的黑暗、陰冷、沈緩,確實一點也不符合奧斯卡的中庸保守傾向。比較這幾年來得獎的最佳影片,如《神鬼無間》、《衝擊效應》、《登峰造擊》等,即使不是傳統那種熱鬧大器的史詩片,但至少也都有強烈的戲劇起伏與衝突性在。相對之下,柯恩兄弟的得獎,真的是奧斯卡的特例與反常。在我分析,一方面這是由於美國主流大片廠今年的成績確實是乏善可陳;另一方面則是柯恩兄弟多年來的成績,也一股作氣累積成今年讓他們順勢得獎的力量。

台灣觀眾如果抱著一貫對「奧斯卡片」的熱情或期待進入戲院,《險路勿近》可能會不如預期。它沒有煽情催淚的元素,沒有家國史詩、種族議題,沒有熱血沸騰的槍戰,更沒有快速剪接與大量特效。但我認為,四座奧斯卡的「金字招牌」,正好考驗著觀眾對於這部電影接收程度,因為它是一部需要多一點耐性,多一點細心洞察,多一點用心思考的電影。

下段亦涉及結局,不想看者可跳過

如果只是浮光掠影,拚命只想追求最後結局/救贖的觀眾,那麼你就會看不出電影最後那個殺手的下場,其實好像比讓他斷氣更加諷刺難堪;看不出哈維爾巴登詮釋這個瘋狂殺手一角,所創造出來獨特的語言節奏;看不出片中幾個人物「你追我逃」之間,交叉剪接的那種喘不過氣;看不出全片幾乎沒有音樂串場,但卻能扣人心弦的戲劇張力;更看不出柯恩兄弟細心地丟出來的、一條又一條的敘事線索。就像有網友討論「殺手最後究竟有沒有殺掉獵人的老婆?」其實當殺手走出她家門口時,這個帶點潔癖的殺手,忍不住把右腳底提起來看了一下,這個一秒鐘的鏡頭,稍縱即逝,但答案已不言自明。

最後補充一點,我很喜歡本片攝影師羅傑狄金斯精準而凝斂的攝影風格,他不僅多次與柯恩兄弟合作,默契十足,今年同時另兩部作品都有精彩的表現。其中《刺殺傑西》拍出了畫面美麗、但深刻反映內在幽微的氣味,同時與《險》片角逐奧斯卡攝影獎,原本呼聲最高,結果可能是分散票源的緣故,反而沒能掄元。另一部則是同樣由湯米李瓊斯主演、入圍最佳男主角獎的《震撼效應》,亦是由他掌鏡的出色電影,可惜也被奧斯卡給嚴重忽略,值得一看。

出處:塗翔文雅虎奇摩的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