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以驚悚為基調的電影擁有盡乎無限的戲劇潛能,這似乎與其容易與負面情緒做連結有絕大的關係(註),而當劇中人物被置於極限的情境中時,各種人性底層的扭曲與不堪都會被激發出來,暢快之處,莫過於此。
背景越黑暗,人心的光輝就被襯托地越雪亮,哪怕只是渺小的瞬間,那沾染了邪惡污穢的善意,也可以非常美麗。雖然有些不同,但這讓我想到【生存遊戲】的世界。
當然,並非所有的驚悚片能有此等能耐,別忘了它們終究是商業體系的營利產物,以招喚人掏出鈔票為首要意圖,在如此的考量之下,細微的情緒刻畫與角色相合又對立的關係往往會被簡化、甚至犧牲。誰說【是誰搞得鬼】不能成為鉅片呢?前途光明的好友們一同犯下了難以啟齒的罪行,然而亟欲忘卻的惡夢卻索命似地自行甦醒了,這中間有多少可大作文章的人性醜惡與心情糾結呢?
不過,心理描繪並非本片的重點,所以大家只能一邊喝飲料、一邊猜測不知名的鐵勾怪人將從什麼方位跳出來殺人。片子的後半已經窮極無聊到某種境界,不過在當時,已經算是殺得夠兇狠的電影,再說幾個新星的表現也算規矩稱職—我愛珍妮佛樂芙海葳—所以還不置於無所可觀,然而到了續集,就真的令人難以下嚥了。
四年後的【鬼地方】也是部潛力十足的電影,光是片頭就夠聳動—四人參加的地下狂歡派對,只有一人活著回來,而且精神嚴重失常,由於事件時間久遠、現場遼闊、物證又龐雜,有關單位也難以探究出疑似兇案的始末與前因,破案的關鍵,就是唯一生還、記憶錯亂又時有幻覺的女主角。
由於無法輕易地猜出凶手—如果真的有的話—觀眾也只能緊跟著鏡頭,從心理醫生的判斷與女主角似真亦假的回憶中,慢慢地拼湊出整個慘劇的全貌。
姑且不論本片的執行效果,它的基本架構就十分吸引我,有空時一定要找到它的原著小說好好拜讀。就電影的脈絡來看,雖然主要氣氛是詭譎恐怖的,但謀殺、恐懼與猜疑都可暫時被放到一邊,這是一部有關「愛」的電影啊,一如【第三者】裡處心積慮地佈下陷阱的艾莉克絲一樣,見證著佔有慾與激情到達極限所引發的暴行。
飾演女主角莉茲的莎拉布姬,展現了較【美國心玫瑰情】更入理而成熟的演出,在【美】中帶有強烈叛逆與些許自卑的怯意如今轉換成搖擺在楚楚可憐與侵略性感間的邪氣妖女,只能展現美麗的凱拉奈特莉反而失去了伸展的空間—有些男性觀眾可能會有興趣,她在本片有露兩點,完全沒必要,也反映了她尚未走紅的樣態。
另一個搶眼的角色,是丹尼爾布洛班克飾演的馬丁,手腕圓滑、聰明絕頂,卻又同時保有著富家子的孤獨與傲氣,對莉茲的迷戀也毫無保留地從眼神與言談中傾流而出,非常有趣而引人的角色,對照之下,進入地底防空洞的男子二人組,麥克與傑夫,雖然戲份吃重,卻顯得略微無聊。
黑暗中的情感與慾望,是本片最值得觀賞的精華,表面上,這是齣縱慾青年自食惡果的道德劇,骨子裡卻包了黑暗外殼的炙熱情愛。莉茲不明就裡地狂愛著麥克,因此願意不計手段地跟麥克上床,並驅使他愛上自己;然而麥克有興趣的是法蘭姬,他好友傑夫的女友,在慾念橫流的場合,朋友的道義怎擋得住女體的誘惑?這就是所謂的極限情境—一個不同於尋常道德與原則規範的世界,在這裡,被犧牲的不只是尊重,還有最珍貴的生命。
在這樣異常的環境裡,原本沒有的情愛,也無中生有了。莉茲如願與麥克上了床,即使代價是好友的死去,麥克也自認為愛上了莉茲,即使他一開始壓根兒對她沒性趣。莉茲從頭到尾都握有逃出防空洞的鑰匙,卻為了自己的戀情、與某種不願或不敢承認犯錯的固執,間接害死了傑夫與法蘭姬。然而,慘劇的發生真的只能歸罪於莉茲的一己之私嗎?
或許吧,就法律與俗常的道德判斷來看,莉茲的確是唯一需要負責的人—事實上,也只剩下她可以負責了;然而,這場荒謬的慘案背後,誰不是心懷不軌呢?麥克原先想趁女友不在、染指嚐鮮好友的女伴;傑夫想找個地方徹底品嚐垂涎已久的法蘭姬;法蘭姬配合著心懷鬼胎的莉茲,算是相對無辜的角色,她死於自己最好朋友的執迷之下;而整齣計謀的重要推手馬丁,若不是基於對莉茲的迷戀、期待著未來的可能後續,他怎能幫助她隱瞞如此慘絕人寰的行徑呢?
千萬不要隨便地考驗人性啊,結果往往是我們無法負荷地慘淡。話說回來,我只花三十九元就看完了本片。如果花兩百五十元去看大銀幕,可能沒辦法那麼心平氣和吧。
幾個要角的表現都有一定的品質,然而全片的敘事與剪接卻有很大的問題。為什麼莉茲會看到幻覺呢?這可以從創傷後的心理機制來理解,但是莉茲真的到了這等錯亂的程度、以致於後面才「突然」想起所有的細節嗎?這點在電影中並沒有明確地描述,幻覺的部份並未吃重到足以深入莉茲心理的程度,而除了造就少數短促的驚嚇效果,整個砍掉也幾乎不影響劇情。
本片陳述幻想、欺瞞與真實交錯的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片子前段並未交代慘案現場的細節,這點大大削弱了觀眾以些許線索往後推想的空間,觀影樂趣大減、片末真相大白的力道也打了折扣,比起【熱淚傷痕】等片實在略遜一籌。也許,導演版裡頭會有很多驚喜吧?
我不認為這部片值得進戲院一看—好在,這機會應該也沒了—但在電視上播出時,看一下也無妨,畢竟懸疑的氣氛頗佳、演員表現也賣力,幾個年輕明星都充滿潛能,未來的發展令人期待。
註:人對負面情緒的了解遠高於正面情緒,在心理學界如此,在現實生活亦如是。
背景越黑暗,人心的光輝就被襯托地越雪亮,哪怕只是渺小的瞬間,那沾染了邪惡污穢的善意,也可以非常美麗。雖然有些不同,但這讓我想到【生存遊戲】的世界。
當然,並非所有的驚悚片能有此等能耐,別忘了它們終究是商業體系的營利產物,以招喚人掏出鈔票為首要意圖,在如此的考量之下,細微的情緒刻畫與角色相合又對立的關係往往會被簡化、甚至犧牲。誰說【是誰搞得鬼】不能成為鉅片呢?前途光明的好友們一同犯下了難以啟齒的罪行,然而亟欲忘卻的惡夢卻索命似地自行甦醒了,這中間有多少可大作文章的人性醜惡與心情糾結呢?
不過,心理描繪並非本片的重點,所以大家只能一邊喝飲料、一邊猜測不知名的鐵勾怪人將從什麼方位跳出來殺人。片子的後半已經窮極無聊到某種境界,不過在當時,已經算是殺得夠兇狠的電影,再說幾個新星的表現也算規矩稱職—我愛珍妮佛樂芙海葳—所以還不置於無所可觀,然而到了續集,就真的令人難以下嚥了。
四年後的【鬼地方】也是部潛力十足的電影,光是片頭就夠聳動—四人參加的地下狂歡派對,只有一人活著回來,而且精神嚴重失常,由於事件時間久遠、現場遼闊、物證又龐雜,有關單位也難以探究出疑似兇案的始末與前因,破案的關鍵,就是唯一生還、記憶錯亂又時有幻覺的女主角。
由於無法輕易地猜出凶手—如果真的有的話—觀眾也只能緊跟著鏡頭,從心理醫生的判斷與女主角似真亦假的回憶中,慢慢地拼湊出整個慘劇的全貌。
姑且不論本片的執行效果,它的基本架構就十分吸引我,有空時一定要找到它的原著小說好好拜讀。就電影的脈絡來看,雖然主要氣氛是詭譎恐怖的,但謀殺、恐懼與猜疑都可暫時被放到一邊,這是一部有關「愛」的電影啊,一如【第三者】裡處心積慮地佈下陷阱的艾莉克絲一樣,見證著佔有慾與激情到達極限所引發的暴行。
飾演女主角莉茲的莎拉布姬,展現了較【美國心玫瑰情】更入理而成熟的演出,在【美】中帶有強烈叛逆與些許自卑的怯意如今轉換成搖擺在楚楚可憐與侵略性感間的邪氣妖女,只能展現美麗的凱拉奈特莉反而失去了伸展的空間—有些男性觀眾可能會有興趣,她在本片有露兩點,完全沒必要,也反映了她尚未走紅的樣態。
另一個搶眼的角色,是丹尼爾布洛班克飾演的馬丁,手腕圓滑、聰明絕頂,卻又同時保有著富家子的孤獨與傲氣,對莉茲的迷戀也毫無保留地從眼神與言談中傾流而出,非常有趣而引人的角色,對照之下,進入地底防空洞的男子二人組,麥克與傑夫,雖然戲份吃重,卻顯得略微無聊。
黑暗中的情感與慾望,是本片最值得觀賞的精華,表面上,這是齣縱慾青年自食惡果的道德劇,骨子裡卻包了黑暗外殼的炙熱情愛。莉茲不明就裡地狂愛著麥克,因此願意不計手段地跟麥克上床,並驅使他愛上自己;然而麥克有興趣的是法蘭姬,他好友傑夫的女友,在慾念橫流的場合,朋友的道義怎擋得住女體的誘惑?這就是所謂的極限情境—一個不同於尋常道德與原則規範的世界,在這裡,被犧牲的不只是尊重,還有最珍貴的生命。
在這樣異常的環境裡,原本沒有的情愛,也無中生有了。莉茲如願與麥克上了床,即使代價是好友的死去,麥克也自認為愛上了莉茲,即使他一開始壓根兒對她沒性趣。莉茲從頭到尾都握有逃出防空洞的鑰匙,卻為了自己的戀情、與某種不願或不敢承認犯錯的固執,間接害死了傑夫與法蘭姬。然而,慘劇的發生真的只能歸罪於莉茲的一己之私嗎?
或許吧,就法律與俗常的道德判斷來看,莉茲的確是唯一需要負責的人—事實上,也只剩下她可以負責了;然而,這場荒謬的慘案背後,誰不是心懷不軌呢?麥克原先想趁女友不在、染指嚐鮮好友的女伴;傑夫想找個地方徹底品嚐垂涎已久的法蘭姬;法蘭姬配合著心懷鬼胎的莉茲,算是相對無辜的角色,她死於自己最好朋友的執迷之下;而整齣計謀的重要推手馬丁,若不是基於對莉茲的迷戀、期待著未來的可能後續,他怎能幫助她隱瞞如此慘絕人寰的行徑呢?
千萬不要隨便地考驗人性啊,結果往往是我們無法負荷地慘淡。話說回來,我只花三十九元就看完了本片。如果花兩百五十元去看大銀幕,可能沒辦法那麼心平氣和吧。
幾個要角的表現都有一定的品質,然而全片的敘事與剪接卻有很大的問題。為什麼莉茲會看到幻覺呢?這可以從創傷後的心理機制來理解,但是莉茲真的到了這等錯亂的程度、以致於後面才「突然」想起所有的細節嗎?這點在電影中並沒有明確地描述,幻覺的部份並未吃重到足以深入莉茲心理的程度,而除了造就少數短促的驚嚇效果,整個砍掉也幾乎不影響劇情。
本片陳述幻想、欺瞞與真實交錯的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片子前段並未交代慘案現場的細節,這點大大削弱了觀眾以些許線索往後推想的空間,觀影樂趣大減、片末真相大白的力道也打了折扣,比起【熱淚傷痕】等片實在略遜一籌。也許,導演版裡頭會有很多驚喜吧?
我不認為這部片值得進戲院一看—好在,這機會應該也沒了—但在電視上播出時,看一下也無妨,畢竟懸疑的氣氛頗佳、演員表現也賣力,幾個年輕明星都充滿潛能,未來的發展令人期待。
註:人對負面情緒的了解遠高於正面情緒,在心理學界如此,在現實生活亦如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