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地,《黑暗騎士》的劇本有著比《開戰時刻》更遠大的企圖。

人性與抉擇的黑暗寓言

如果說《開戰時刻》的關注是恐懼的來源、克服與利用,那麼《黑暗騎士》便是將焦點指向更廣泛而原始的人性,以及人性在面臨試煉時其所導致的抉擇。

在這樣的人性寓言裡,蝙蝠俠、丹特、高登、罪犯以致於所有的高譚市民眾都是受試煉者,他們是限定條件下的實驗品,是生命與財產被威脅的白老鼠,而貫穿全場的小丑,則是高高在上的實驗者,代表著謎樣的、傲慢的、難以抵擋的、威力無窮的外在力量,這力量之龐大,幾乎到了超自然力量的等級,讓人聯想到戲劇中所謂的機械神,只是,小丑在此代表的機械神是扭曲過的、充滿惡意與破壞性的,正常的機械神以其大能調和角色的問題,小丑則以壓倒性的極端手段創造問題、進而瓦解道德的藩籬,最後強迫人性回歸原始的樣貌似。

而在場場的試煉遊戲裡,小丑不但是超脫一切的設計者,同時也是置身其中的玩家,或者、偽裝成玩家的觀察家,然而,相較於缺乏生長背景、沒有明確動機、無需訴諸理性更不會考慮手段正當性的他,他的對手,是對人性仍抱有希望、多少遵循著基本規則且全身上下都是束縛的丹特、高登與蝙蝠俠等人,這樣的比賽怎麼看,都是高下立判、勝負已定。畢竟歷史已經證明,規則只有在文明的世界才有意義。

以上所謂的文明,必須以安全富足的社經條件為前提,只要前提被打破,偷搶拐騙只是基本,隨後而至的相殘互食才是造就恐怖的真正成分,這一切無關對錯,生存就是唯一的真理;在這點,小丑算是掌握了人性本質的關鍵,他需要的,只是製造道德原則崩潰的條件,高譚市上次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困境,如今,小丑將這樣的困境推展到了極限,而以本片賦予他的犯罪技術與威能設定,他幾乎可說是十拿九穩地勝券在握。如果只要沒有編劇的刻意安排,小丑期待的混亂,不可能被阻止。

編導心意令人猜不透

而在那麼多受試煉者當中,小丑最鍾情的,當然是高譚市光明的新希望丹特,與黑暗中的地下守門人蝙蝠俠,他們是高譚市最具代表性的黑白騎士,他們習於面對災難與生死,而能徹底打破他們道德藩籬的,唯有他們共同熱愛的瑞秋,也唯有透過威脅、殘害進而毀滅她的生命,才有可能將丹特與蝙蝠俠推往黑暗的深淵。現在的問題是,小丑,以致於編導,在黑白騎士原本的對比下,是否企圖在丹特與蝙蝠俠接受試煉後,產生一黑一白、一正一反的反應以創造對比效果?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就沒話說。

問題是,試煉與抉擇的元素在全片裡不斷而大量地湧現,這讓人很難相信其中沒有任何設計的意圖,從開場因利而互殘的罪犯、家人生命遭威脅因而枉法的警探,再到為了加入小丑陣營而被迫殘殺兄弟的幫派份子,以及被丟進生死絕境後不得不甘於小丑的操弄而殺生的群眾,再再都是試煉與抉擇的再現,只是,一般觀眾應該不用太認真就能發現,以上元素若用在丹特與蝙蝠俠身上,很容易有前後矛盾的問題,這讓人不禁懷疑,邊導到底是不夠聰明,還是想考驗觀眾是不是夠聰明?

還是說,編導想講的其實是:WHY SO SERIOUS?

不甚聰明的矛盾劇情

先從最明顯的開始:丹特與蝙蝠俠合作誘捕小丑的片段,是否為協議過的計謀?

如果不是,這恐怕是全片在小丑超現實神威以外最鬼扯的事!畢竟,這不是《英雄》式的心領神會,不是所見略同所以盡在不言中的浪漫主義,畢竟,丹特與蝙蝠俠再怎麼熟,也沒有默契直接進行如此複雜的計謀,如果事先沒有確認,實在擔保另一人絕對不會會錯意,畢竟,高登與蝙蝠俠之間的相知相惜大家都看得到,但丹特與蝙蝠俠再怎麼互相欣賞、在本片中也是合作沒多久的新夥伴,他們之間沒有蝙蝠俠與高登所擁有的深刻聯繫,至少,在電影中看不出來,由此,我傾向相信,在運囚誘捕行動開始運作以前,丹特與蝙蝠俠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

果真如此,蝙蝠俠為何要在丹特面前聲稱要自首?

如果有人說,在蝙蝠俠原本確實想要自首,卻在影片沒呈現出的片段中、與丹特詳談而改變了初衷,那我只能說,蝙蝠俠的腦袋,也不過如此而已!只因為小丑多殺了幾個人,就想要靠自首來解決或逃避問題?姑且不論問題是否能解決--想也知道,絕對不能,誰要跟瘋子講原則?--如此萌生退意的心情,實在不像會發生在蝙蝠俠身上的事情,畢竟,他以經過數次生死的歷練,包括上集裡人數眾多、訓練精良又同樣心狠手辣的影武者集團,而他曾經面對過的死亡與危機,怎麼看都不遜於小丑帶來的災禍,所以,小丑再怎麼利害,蝙蝠俠會因此屈服?難以置信!

所以,我寧願猜想,以上橋段是用來誤導觀眾、讓人以為蝙蝠俠真的要自首。

然而,這樣的誤導,放在劇情的脈絡,真的非常奇怪,畢竟,劇中的角色不需要也不應該意識到觀眾的存在,當然不能刻意說假話來欺騙對他們而言不存在的觀眾,那他們為何要這麼做?唯一的解釋似乎是,編導太想騙倒觀眾、導致他們搞混了劇中角色該有的位置;韋恩甚至沒有必要假惺惺地出席丹特的假自首記者會,身為享名國際的超級富豪,出現在那樣的場合,只會節外生枝、造就危險,如此沒有必要的行為,竟只是為了瞞過瑞秋、甚至瞞過觀眾,怎麼能算是聰明的劇情設計呢?

而在小丑終於被蝙蝠俠制服後,他明確地承認,他本來就企圖讓丹特墮落、造就所謂的雙面人,問題是,看到結局以後,如果稍微用心地回溯劇情,我還真不知道小丑所謂的企圖要從哪裡看到?當他將瑞秋與丹特都列為人質,丹特的角色就成了被害者,而非受試煉者,真正明確地接受試煉的角色,怎麼看都只有蝙蝠俠,如果小丑真的想考驗丹特,他應該要創造瑞秋非死不可的情境、並將丹特放在解救者的位置,並讓他在救援失敗後面對道德與良心的瓦解,然而,小丑卻將丹特放在同於瑞秋的位置、將他貶為可能被炸死的受害者,而若他真的因此死去,哪來的雙面人?

假裝沒計畫,造就爛計畫

小丑的行動有沒有計畫?以上的答案,非常明顯;小丑聲稱自己毫無計畫,這真是本片最大又最蠢的謊言,他有計畫,而且不斷地精心隱藏與扭曲自己的計畫;替小丑編纂計畫的,當然是我們的編導,然而,編導真的想清楚小丑的計畫了嗎?

任何人都看得出來,從蝙蝠俠的假自首開始,編導想呈現的,是環環相扣的鬥智過程,一山還有一山高、計謀的背後還有其他隱藏的計謀,如果你看這段戲完全沒動腦筋,那你或許真的會被唬住,並相信高登所言:小丑真的是故意被捕、也預期會被關在重案組,還能在事先將手機炸彈裝進牢犯的肚子、還能正確地將該牢犯安插在同一個監牢,最後一切水到渠成,在蝙蝠俠與高登等正派阻力被支開的當下,引發爆破、一舉越獄並將黑道會計師擄走,見鬼了,最好有這種奇事。

以上奇事所代表的意義是,小丑不但知道蝙蝠俠不是丹特、確信其不會以蝙蝠摩托車撞上自己,還知道自己會在之後會被捕、然後被關在黑道會計師附近,所以才大費周章地策劃了劫囚行動,果真如此,那真是思緒縝密、心機複雜!在此,我姑且不計較以上照常理來說根本無法預測的部分,直接假定以上的敘述都為真,只是,腦袋不夠好的我,依舊有個疑問:小丑那麼利害,直接帶人攻打警局,不就好了?他有共犯、有裝備、有內應,又有突破一切防線的智力,這樣做不是更直接嗎?

不要說他做不到,他能夠在短時間內裝置大量的油桶與炸藥,除了萬磁王與教授以外,我還不知道誰有如此本事,而他又能以一小戳人攻破門禁森嚴的黑道銀行,加上警方、霹靂小組、國民兵以致於蝙蝠俠幾乎都無法追蹤的高強本事,到底有什麼他做不到?看似精心的爛計畫,真的比得過直率的突擊行動嗎?畢竟,高譚市的警察很爛,隨便都能綁架,閉著眼都能暗殺,殺進警察局?不是跟搶劫超市一樣嗎?

對人性的神秘樂觀主義

小丑的終極社會實驗,也就是兩艘被孤立的、持有炸死對方引爆器的船,是本片最精采的設計,只是,如此優秀的元素,在本片的劇情下,除了荒謬的喜劇效果外,還推導出了不知哪來的樂觀主義。

或許是我的想像力不夠,但我真的難以相信,在一艘裝滿油桶與炸藥的船上,國民兵會浪費時間與心力讓群眾以紙條集體投票、並企圖以此決定另一艘船的生死!有沒有聽過手電筒?有沒有聽過摩斯密碼?這些人若真的是專業人士,至少該嘗試建立溝通管道、以免被自己人莫名炸死吧!這群人平常受的訓練難道都是屎?而在有限的時間裡,不思考冒險疏散群眾的可能性、或者至少試著拆掉炸彈也就罷了,倘若真的考慮炸死對方以求自保,也不該把決定權交給群眾,你以為這是民主社會?非常時期採取的是非常手段,當國民兵出動的時候,沒有人要講民主的。

更另我想不透的是,為何另一艘載滿犯人的船沒有發生暴動?說是我的偏見也好,只是,這票人不是一般的罪犯,他們之前在高譚市胡作非為,多的是殺人無數的重刑犯,將這樣的人放在囚犯的兩難境地裡,他們竟然是相對理智的一群,連最基本的暴力行為都沒有,大家都像被打了鎮定劑似的乖巧,還有大哥級的人物自動出來主持公道、還果斷地將引爆器丟進海裡!在此,人性的光輝還真是被描寫得光明無比!沒多久前還是罪惡深淵高譚市,轉眼之間,就變成了愛與和平的友愛之城!

--我只能說,編導你們真的非常地樂觀。

沒頭沒腦地亂背黑鍋

片尾對權力的探討,真的令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福克斯說,監控三千萬人的權力太大,他無法接受如此閱權的工作,如果繼續下去,他必須辭職!說得義正辭嚴,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他精神分裂!話說,福克斯協助蝙蝠俠凌駕法律進行辦案,本來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蝙蝠俠能夠擁有重軍火,能夠拷問犯人,能夠如逛公園一樣地侵入任何私人的建築,更不要說片子開始沒多久福克斯就協助蝙蝠俠非法跨國綁架!蝙蝠俠以致於所有的個人英雄本來就是建立在個人判斷優於群眾與系統的前提上,這點,福克斯不可能現在才知道,也因此他在片尾對權力的反思、質疑以致於退縮,才顯得那麼做作而莫名其妙。

而最後蝙蝠俠替丹特扛殺人罪的橋段,雖然概念很棒,但就細節來說,卻有著明顯可見的設計不周,畢竟,高譚市的其他黑道與小丑的嘍囉何其多,要將罪名安插在任何一個代罪羔羊身上,實在是太過容易,也因此,這個黑鍋,蝙蝠俠根本不需要背,就算他很想背,高登也不應該隨便讓他背,畢竟,擁有凌駕法律的超級夥伴,可不是每個警察都有的特權,為了高譚市的未來,高登應該優先守住的,不是丹特的名譽,而是蝙蝠俠的活路,這跟感情無關,這應該深思熟慮的務實決策。

更有甚者,不久前,高譚市民與眾罪犯才展現出無比光明的無私情懷,蝙蝠俠自己也才剛表明對人性良善面的信心,怎麼才一回頭,就直接認定高譚市民接受不了丹特的墮落?丹特是墮落的英雄,然而英雄何其多,走了一個丹特,高譚市可以再造新的丹特,而倘若維護正義的手段可以包括造假與虛構,那蝙蝠俠放棄監控人民的大權又是根據哪一類最高的道德標準?又,倘若粉飾丹特的罪行並維持其形象是合宜的,那將罪名安插在本來就該伏法的罪犯身上,不就更是既能保住丹特的名譽、又能讓蝙蝠俠不被警方積極追捕或遭受市民仇視的唯一而正確的選項?

過多元素造成的混亂與遺憾

由此可見,本片在劇情元素方面有著《開戰時刻》遠遠不及的複雜度,然而也因此產生了許多前後矛盾的劇情毛病;這樣的問題在《開戰時刻》不是沒有,只是因為相對單純、結構也較完整,整體而言《開戰時刻》並沒有那麼嚴重的劇情問題,相較之下,《黑暗騎士》的龐大企圖幾乎快被劇情本身所壓垮,要不是小丑的設定、精采的動作與諾蘭水準不變的節奏掌握,本片真的很難與前片取得同樣的成績,而許多人可能覺得《開戰時刻》缺乏動作娛樂而較為沉悶,然而我傾向認為,正是如此單純的企圖與集中在劇本上的專注,才讓《開戰時刻》成為一部較精緻的作品,好的作品應該是有捨有得,而不是什麼都不願放下而顧此失彼的大雜燴。

以上對《黑暗騎士》的諸多批評,當然不會如許多笨蛋影迷所想像地影響我的觀影樂趣,在今年黯淡的商業片市場裡,總算出現了動作場面令人回味、劇情元素又有濃厚討論價值的作品,總算為了我近來了無生氣的暑期電影週末注入了一股充滿活力的清新之氣--其實,《赤壁》也算是注入了某種活力啦,爆笑的活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