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後七日.jpg

即將提及本片劇情與結局,一句總結:繼不能沒有你之最佳國片!

我真心相信《父後七日》是《不能沒有你》之後的最佳國片,

在國片領域,單純不耍花招、直率地把故事描述好的作品,真的非常少,

而本片就是這樣的作品!

當然,本片並非沒有缺點,最明顯的缺點有二:

一、雖然原作榮獲林榮三文學獎,但本片中所有的「旁白」都可以去掉!

好的散文適合閱讀,卻未必適合朗讀,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好」散文都不是人話,

用看的很唯美,用唸的卻會讓人皺眉,

而現在鏡頭上已有那麼多東西能用來說故事,為何還要拘泥於文字?

舉例來說,片中有段殯儀館送冰櫃來、結果造成跳電的情節,

女主角阿梅在數度跳電中驚醒,原本已不平的心境更顯得震盪,

這段戲從光線、取鏡、音樂到演員的表情,都已到位,卻還畫蛇添足地加上旁白,

硬要來個「每跳電一次、心也跟著緊了一次」之類的台詞!

再舉個例子,片末,阿梅重拾不斷出國的忙碌日子,

後來在回國的途中看到香菸、猛然回想起失去父親的事實,結果在機場裡痛哭失聲,

這段戲,單以影像就能傳達出非常深邃的情緒,結果散文式的朗讀反而削弱了影像的力量!

敢情是怕觀眾看不懂、所以要以旁白解說?不可能吧!

實在點,文學獎拿到了,也拍成電影了,至於散文的那些字句,還是留在紙上就好了!

二、本片最佳的片段都是極其平實的,任何刻意附加的「創新」都過度矯情。

舉例來說,片中有一段,不知道有沒有意模仿《愛蜜麗的異想世界》的奇想風格,

讓阿梅突然化身為女主播,講述阿義與姑媽相戀分離、最後碰到阿琴的經過,

這段在整部片中極為突兀,而這段戲對後段的影響力幾乎是零!

另一個例子,是阿梅的表弟小莊的戲份,

我不知道這是散文中就有的描寫、還是電影劇本硬創造出來的角色,

我只知道以電影的脈絡來看,這個疑似大學傳播學院學生的角色非常的做作,

演員本身的表現並無問題,問題出在角色設定過度白目,

從一開始對葬儀事業的過度熱誠、到對失去親人的親戚欠缺同理心,再再都顯得有失常理,

其中有段,他為了拍攝紀錄片、訪問了表哥大志,他竟然問:「你現在心情如何?」

這段是想諷刺當今的記者嗎?如果是,未免也太粗糙了!

以上是本片的缺點,然而對我來說,其他的部分都可圈可點!

演員方面,阿琴、大志、阿義、阿琴都很棒,小莊算稱職,父親當然是全片焦點,

敘事方面,幽默、溫馨與感傷兼具,救護車笑話跟教導騎機車的片段特別動人,

音樂方面,西班牙(應該是吧)、台語歌、純配樂的交叉非常棒,也能確實激盪情感,

如果你剛好也參加過傳統的喪葬儀式,又會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我自己就想起當年送外婆走時,在炎熱的南台灣依循著我根本不了解的儀式,

一動又一動之間,根本沒有多餘的力氣思念,有人說儀式的目的就是讓人忙到忘記悲傷,

對這點我不置可否,我相信在某個很久以前的年代,人們真心相信著儀式本身,

相信燒掉的紙錢與「上億」的房子車子真能讓親愛的家人在遠方過著舒適的日子,

相信菩薩或佛祖或任何名字的神祉會領著親愛的家人到明亮溫暖的地方眷顧著我們,

然而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儀式與信仰逐漸抽離了,

對儀式的意義並無認識的我們,早就與信仰分家了,

而負責解說並執行儀式的人們,似乎也只把儀式視為經濟收益的手段罷了,

至少我在儀式的過程中就沒感受到工作人員的莊重,

在電影中,阿義畢竟認識阿梅過世的父親,阿琴也因此額外地幫忙,

然而若死者是無親無故的外人,就未必能得到這樣的好處了;

而就算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極為莊重,儀式到底有沒有意義、能不能撫慰人心,

以我來說,還是非常存疑的,可能我本身就不是什麼虔誠的人吧,

我更無法忍受不知道人生經驗有多少、跟上帝有多熟的所謂神的僕人,

在高高的講台上告訴我,我善良的親人無端的意外死亡是神奧妙的旨意,

他媽的奧妙的旨意!既然你不了解,我不了解,人類都不了解,那就閉嘴吧!

不要佔用我思念的時間!

扯得有點遠了,我原本要講的只是,《父後七日》是部好片,

我並沒有支持國片的概念,但如果你非得支持國片的話,請支持本片。

又,感謝一樓朋友分享原刊於自由的〈父後七日〉原文

果然,電影中許多突兀的情節,都是多出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