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在國片的領域算是不難看的,不排斥國片的可以考慮進場觀賞。
即將涉及劇情與結局,不喜者速離,不過就算知道劇情應該也沒差就是了。
我之前聽說《聽說》有逆轉結局!原本我對本片不關心,所以就沒追蹤這回事。
只是星期五原本計畫要看的《冏男孩的異想世界》竟然隔天上映,只好中途換片。
好了,什麼逆轉結局來著?明明開場五至十分鐘就能猜到編劇在打什麼主意啊!
我都說要談劇情與結局了,而現在已經第六行了,至此看到結局,不能怪我。
來了,所謂的逆轉來了!結局就是——陳意涵是個正常人!不是聽障!很驚訝嗎!
奇怪,開場沒多久她就開始騎機車了,看到這裡難道完全沒有懷疑的心情?
聽障能夠考駕照?健康檢查不會出問題?聽不到車聲喇叭聲,有那麼不怕死?
後補充:經查證,聽障是可以考駕照的。
就算聽障真的可以考駕照,對本片高度關切的英明政府難道會容許這種劇情?
而陳意涵在片中有許多奔跑的場面,包括過馬路,聽障會這樣跑?嫌命長?
再加上陳意涵家裡的笛音壺暗示著聲音可能的意義,那麼多線索,結局會猜不到?
本片的編劇有那麼瞧不起年輕觀眾?懷疑大家的智商、把大家當智障?
如果沒有把大家當智障,還是說把片中的陳意涵跟彭于晏也當成智障?
彭于晏看過陳意涵騎車,陳意涵也看過彭于晏騎車,結果兩人都以為對方是聽障?
我再怎麼善意都忍不住高度懷疑這兩個角色是智障啊!
搞不懂這些電影編劇,花時間編寫未必感人的象徵,卻不先顧好故事的邏輯?
本片硬要把陳意涵比成水鳥是怎樣?關故事什麼事?還是要帶出水鳥保護區?
說到這個我必須強調:台北市在本片中真是無色到極點呀!
上次阿松接受蘋果的訪問時說:他不會為了一零一台灣,那不是台灣的代表。
如果一零一不是台灣的代表,那捷運跟信義計畫區街頭藝人會是台北的代表嗎?
如果是,要想辦法告訴觀眾為何它們是,如果不是,難道誤以為本片是政績宣導?
真要說,有拍出空間特色的國片真的很多,本片在這點的水準真的低到很誇張!
《藍色大門》雖然簡單,但成功地把房間與學校之間的氛圍創造出來;
《帶我去遠方》與《不能沒有你》成功地營造出某種高雄的印象;
《海角七號》激發了許多人對恆春以致於南台灣的憧憬;
甚至連我不喜歡的《聖夏光年》都把個人空間的觀念詮釋得相當不錯。
至於《聽說》,有什麼空間被記得了呢?游泳池?主角的房間?台北市?
不,什麼都沒有,特別是台北市,支離破碎、毫無特色,換成任何地方都無所謂。
再回到故事本身,戲份吃重的彭于晏角色設計讓我徹底鄙視本片的劇本!
彭于晏在片中已經廿多歲,有膽跟人搭訕,結果還沒交往就擔心父母不接受人家?
還戰戰兢兢地搞得彷彿要娶媳婦似的?編劇你活在民國六零年代是不是啊!
那個時候男生跟女生牽手就會懷孕、想要上床就得趕外加緊腳步提親是嗎?
更有甚者,我真的很受不了彭于晏在片中不斷自言自語、眉頭深鎖,你是癡男啊!
有看過《倒數第二個男朋友》嗎?男生癡到極限就跟變態一樣,而本片就是這樣!
看他MSN與電話不間斷、送禮物、還到人家門口扮樹木,陳意涵妳怎麼不報警啊!
這男人最後一定會打老婆啦!為了妳的身家性命千萬不要嫁給他啊!
但這真的不是彭于晏的錯,千錯萬錯都是編劇的錯,而本片的演員我都覺得不錯。
片中彭于晏的爸媽都很搶眼,即使有些台詞還是偏硬,是的,偏硬!
這就是本片所有用嘴巴講出來的台詞的毛病,反而用手語的部分就顯得很精彩!
由此,本片中我最喜歡陳妍希,她從頭到尾沒有說一句話,所以表情立體得很!
不管是打破紀錄的喜悅、看照片回想的溫馨甜美,還是對妹妹的自責,都很到位。
陳意涵也不錯,從活潑天真到成熟可靠到悲傷懊悔都有,而這些都還沒開始講話。
沒錯,這就是無聲的力量!
我不懂手語,不知道本片手語標不標準,但無聲這點確實提升了演員的表現。
至於彭于晏,我只能說他被劇本害慘了,被迫飾演癡情又低能的傻瓜……
撇開這個不談,他比手語的片段都挺不賴的,一開口就讓我想走出戲院是真的。
哪天碰到寫對白不惡搞或不是活在六零年代的編劇,或許彭于晏的實力能被看到。
最後再補一槍:本片的故事說得有多不好,最後半小時絕對讓你一次領教!
反高潮到極點,任何有基本電影常識的人都不會想把那段留下來!
罵了一堆,好像多討厭本片似的,不,千萬不要誤會!開頭都說了本片不難看啊!
再次強調:本片所有的手語對話與部分的口語對話都很不錯,在國片界算特出的!
至於完全歧視人智商又搞不清楚當下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的劇本,就丟一邊去吧。
突然又想要補罵:片中陳妍希與陳意涵的教士老爸真的讓我很不滿!
整天在那邊上帝愛妳、上帝會幫妳、上帝有奇妙的安排,女兒出事時你在哪啊!
今天男人為了拼事業而忘了家庭,就可能失去好爸爸的資格,教士也一樣啦!
那麼愛幫忙非洲人、有那麼了不起的大愛,就不要假裝需要家庭、把女兒丟在家!
至於上帝奇妙的安排,安排你媽啦!最好九二一大地震跟八八水災都是奇妙的安排啦!
喜樂都是上帝的功勞,災禍都是上帝奇妙的安排,上帝應該來當中華民國總統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