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想到《燕子》裡阿芳的那段話,還想甩她一巴掌:誰說我們沒有故事?

《海角七號》吸引我進戲院的,是那收納著沉默了數十年的謎樣情書、從未真正交到情人手裡的盒子,盒子裡的秘密,以及作者的經歷,呼應著阿嘉的挫敗與逃避,埋藏著重燃意志與勇氣的火種,伴隨著情書的語句,彷彿是全片的背景旋律,冥冥中引導著《海角七號》裡的每個人,失去父親的大大、缺乏勇氣的阿嘉、生活挫敗的友子、思念妻子的勞馬、期待感情的水蛙,以及努力提升業績的馬拉桑。

在圍繞著謎樣情書的角色心路歷程外,《海角七號》的另一關注,是在地文化與全球化以及城鄉差距不斷碰撞的現況。

代表全球化主流的,是堅信企業管理與舶來品的所謂商人,這群人,雖然要在恆春辦演唱會,卻絲毫不考慮本國藝人,連宣傳都用外國模特兒,舉手投足都代表著驕傲的全球化信奉者:以強勢的產品與服務以及標準化的行銷策略進軍所有市場,在哪兒辦演唱會以至於消費者是誰根本不重要,在屏東、台中、台北或曼谷,運作模式都大同小異,這群人不在乎腳下的土地,他們只想賣出手中的優勢商品。

站在對立面的,是面對經濟蕭條的在地人。對他們來說,演唱會辦得再成功、外國模特兒與歌星再吸引人,最後獲利的都是外人,在這樣的情境裡,在地人只能淪為廉價勞工,眼看著外人贏得絕大部分的收益,還要留下難以收拾的垃圾與灰燼,這些都是在地人無法逃避的現實困境。於是,以洪主席為首的流氓們,決定推出屬於在地人的樂團,希望能在全球化的洪流中,創造出不同的聲音與可能性。

我們當然能順著以上脈絡批評本片天真的樂觀主義:找幾個在地人上台熱場──姑且不論這些在地人有幾個能反映現實的恆春──能完成什麼?能阻止人口外移?能增加工作機會?能讓當地人重拾對本土文化的信心?那怎麼解釋兩首熱場歌以致於安可曲中包含的外國元素──你以為天行者、國境之南有多在地?歌曲本身就反映著外國強勢文化的影子──而以上僅是信手拈來的極少部分疑慮。

不過,以上並非我的疑慮,本片的劇本不是論文,本片的體裁也不是紀錄,本片的重點未必是檢視問題,當然也沒有提出解答的義務,由我來看,本片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主軸不明與支線過多這方面,如同本片未必合宜的昂貴特效,反映著魏德聖從《賽德克巴萊》就開始的、過度膨脹的夢想與野心,如此的夢想與野心,我一方面是佩服的,但我相信,這對電影製作來說,絕對不是完全無害的。

比方說,吸引我進戲院的情書部份,在本片的份量非常有限。這不是篇幅的問,本片花了不少時間拍攝數十年前的離別場景,也不斷地讓情書的內容融入當下的場景中,然而,如果將情書的部分切割,本片會受到什麼影響?很遺憾地,影響真的不大,即使是最後阿嘉冒著回不來的風險去送信的橋段,也過度刻意而缺乏必要性,如果要展露那些情書帶給阿嘉的改變,劇本方面顯然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再來,本片的人物非常多,每個人顯然都有一段故事,然而哪個故事是主軸?哪個故事是插曲?這勢必要經過仔細的取捨,然而本片給我的感覺是:每個故事都想說,以致於每個故事都說不多,從情緒的改變到關係的轉折都很平面甚至膚淺,水蛙與老闆娘的曖昧、馬拉桑與美玲的戀情、勞馬對妻子的思念、明珠神秘的悲情記憶,都是可想像的,但有誰能被電影中的描寫說服?至少,我完全不能。

而以上談的還是本片的支線,我姑且假定主角是戲份最多的阿嘉與友子,我很好奇,這種程度的描寫,為何有人會同情他的挫敗、體會他的衰頹,以致於理解他之後奇蹟般的奮進與轉變?至於她,去除根本不值得同情的職業個人選擇,我真的無法理解他們之間有怎樣的愛?酒醉之後因為情境而導致的做愛,到底能多美麗?有經驗的,能不能跟我分享一下?有的,我有這種經驗,我覺得?普通至極。

如此的描寫不足,讓我在觀影的大半時間,都處在情緒抽離的狀態,我相信我能理解導演的意圖與預期,然而在拼湊這些圖像之餘,我並沒有產生多餘的感情,所以,阿嘉在演唱會上的所謂浪漫舉動,由我來看,不過是電視劇等級的狗血劇情,矇騙純情的小女生還算可以──不過,或許每個女人心中都有個純情小女生──要我相信那場性愛能引發什麼刻骨銘心,我只能說,友子真的沒那麼美麗。

再進一步說,商業電影的任務,不可能脫離獲利,為了獲利,成本控制是很重要的議題,如此,我們當然可以問:《海角七號》為何要花幾千萬來拍?花一千萬、甚至五百萬,不能拍好嗎?很多人都跟我說,電影很難拍,有時花錢真的像是燒炭,所以呢?我要據此同情電影工作者嗎?這是個絕大部分生意都不好做的時代,電影不過是其中的一環,既然如此,努力節省成本,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不敢肯定《海角七號》能不能用五百萬拍得好,但我敢肯定的是:《海角七號》的動人之處,絕對不是那艘以錢堆出來的船與散發著《幸福的三丁目》光輝的特效,而是其中切身的在地元素與優秀的演員們,這才是本片真正的血肉,在去除昂貴的場景之後,觀眾仍會為演員的生動表現而感動,洪主席、水蛙、大大、馬拉桑以致於茂伯,他們的戲份有的多、有的少,然而他們的演出追住了觀眾的心。

我相信,如果有更多的篇幅能放在他們身上,這部片絕對能創造出更大的感動的能量。在此,我忍不住想質疑:魏德聖是不是犯了劇中商人的毛病,認定唯有接近國際水準的昂貴特效才能展現出電影該有的質感?難道是對本片的故事以致於單純的恆春場景沒信心?我希望不是這樣,因為,我真的相信台灣有足夠的故事,也相信在有限的成本裡,台灣導演有可能創造出感動眾人的優秀商業電影。

說了那麼多,似乎都在挑毛病,確實,我對本片的劇情與角色,真的沒辦法滿意,所以,那為何我能看兩遍?其一,如我前面所說,優秀的演員,從確實為國寶的茂伯到我不知道其姓名的嚼檳榔流氓,本片的眾多演員都呈現著血肉感十足的活力,就算設定上可能過於平面,演員們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了各自的實力,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天才而早熟的大大,相較於阿嘉,我相信她有成為主角的潛力。

而其二,與本片的實際成果無關,在於我對魏德聖這個人的佩服,以及本片散發出的、屬於台灣電影的潛力。雖然我相信追求夢想不是賭博,但我欣賞魏德聖這種義無反顧的氣魄,而本片雖然離完美很遠,但本片確實展現了近期台灣電影少有的潛力,這潛力橫跨商業性與在地元素的利用,以致於直指人心的單純感動,再再說明了,有好的故事、好的團隊與好的管理技巧,台灣電影也能揚眉吐氣。

誰說我們沒有故事?只要願意想、願意說,故事真的隨處都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