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被教導:「要尊敬老人,因為他們比較有道德。」倘若事實明顯不符,我們又被教導:「要服從老人,因為他們比較有經驗。」倘若事實再度明顯不符,我們再次被教導:「要體諒老人,因為他們已如此衰老。」從前到後,老人的描述不斷改變,唯一不變的,是後輩的順從--前者主張老人比較強、所以後輩應該順從,後者主張老人比較弱、所以後輩應該順從,翻來覆去、矛盾不已,說穿了只有一句話為真:「我是老人,所以我值得你的順從。」

好了,來看洪蘭的這篇〈別讓前人的熱血白流〉。整篇的中心思想可化約為:「當代年輕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只知要求不知奉獻,這實在太嚴重了!」姑且不論這主張對不對,洪蘭整篇的論述是否符合史實、合乎邏輯?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1. 經濟大恐慌,沒有洪蘭講的那麼誇張。

洪蘭說,參加諾曼第登陸的孩子各個經歷過經濟大恐慌、嘗過挨餓與無家可歸的滋味!少在那邊鬼扯了,即使是經濟大恐慌的美國,也比早期的台灣來得富裕,甚至失業率也不比現在高、納的稅還比現在少,洪蘭到底是以哪種標準來判斷那些人嘗過挨餓與無家可歸的滋味?恐怕是她自己幻想出來的標準。

2. 對美國國民來說,二戰根本是白打的。

洪蘭說,參與二戰的美軍很勇敢、很高貴、很勇於犧牲,用以對比當代年輕人的不知奉獻--問題是那些美軍的犧牲根本是毫無意義的,美國佔有地利,無論是德國或日本都難以威脅其本土,且歷史上的帝國紛紛殞落並非偶然,毫無經濟效益的征戰與領土擴張本身就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與財務問題,也就是說,放著不管,德國與日本就會因為財務問題而垮掉--美軍在二戰死了超過40萬人,這些人死得完全不值得。

在二戰中獲利的,是獲取浮誇名聲的美國總統與軍火商,對美國人民來說,根本毫無益處。

3. 沒有823砲戰戰死的士兵,還是會有今天的台灣。

洪蘭說,沒有823砲戰戰死的士兵,就沒有今天的台灣,並用以對比當今翹課又到處抗爭的學生們。姑且不論這種對比的邏輯性合在--答案是根本沒有--事實上,沒有823砲戰戰死的士兵,還是會有今天的台灣,因為中國之所以沒有拿下台灣,可不是因為當時的國軍多了不起,除了其自身戰力有問題外,當時台灣背後的美國才是重點,為了自身的生存,當時的中國本來就難以直接攻台,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只是兩蔣用以行軍國主義與極權統治的藉口罷了。

更不要說,如果不堅持愚蠢的中華道統,台灣政府還可能繼續被承認、並參與聯合國事務。

經由以上,不難看出洪蘭口中的「前人的熱血」不會因為當代的年輕人而白流,因為那些血本來就流得毫無意義、他們白死了!沒了軍閥與政客的愚蠢鬥爭,這些人可以從事更有生產力的工作、追求自身的夢想、活到自然死亡的年紀,而洪蘭無視於這些現實,虛妄地膨脹了前人死亡的價值,並據此批評年輕人,這說穿了就是倚老賣老,跟官僚體系裡明明沒甚麼建樹、卻自稱其對新進人員有無窮助益的老主管沒甚麼兩樣。

而我說洪蘭不知羞恥,還有另一原因。

目前主掌資源的,是一群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政治、產業、教育皆是。以教育來說,洪蘭與其類似年紀的人,上有機會掌握教育政策、下有機會在基層直接面對學生,就算不從事教職,當代年輕人的父母也是由洪蘭這一輩養育出來的--洪蘭口中在福中不知福、只知要求不知奉獻的年輕人,就是在洪蘭與其類似年紀的人所推動的教育政策、散播的教材內容、灌輸的價值觀所影響之下成長的年輕人。

如果對此不滿意,又有羞恥心的話,洪蘭應該檢討的是從事教育的自己、是負責形塑價值觀的家庭、是掌握龐大權力與資源的政府,而不是從一開始就經驗最少、資源最少、權力也最小的年輕人。這不代表年輕人沒有自由意志、不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然而洪蘭所指責的,已經遠遠超過選擇與負責的層面了。

是說,在官僚體系待過的人都很清楚,要老人知恥,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我們只能期許哪天自己老了,不要變成那種無恥的老人。

延伸閱讀:別讓前人的熱血白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