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jpg

看過這個類別超過3篇以上的人,顯然已經知道我的結論,

是的,無論是塑化劑或黑心廠商,都不需要政府來對抗,市場自有其應對之道,

市場,指的是沒有政府干預、完全自由的市場,

不過,如果無政府主義對你來說太激進、徹底自由的市場對你來說太見鬼的話,

那本篇就退一步、先假設一個相對自由的市場好了,

在這個市場裡,政府是存在的,只是並沒有開一間超爽的食品檢驗公司

任何人想在任何地方賣任何食品,都不需要經過政府同意,

也因此黑心廠商有可能在食物添加物中加入不可食用的塑化劑或其他毒物,

其他倒楣的廠商因此不知情地將不利於人體的素材加入了產品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呢?

首先,這件事可能不會被發現,

畢竟,食品公司成千上萬、本地與進口的產品更是數不清,

總會有某款食品內的某種有毒物質基於運氣或技術限制沒有被發現,

然而,這情形現在也會有,尚未發現的問題本來就無法解決,所以在此不贅述;

排除不被發現的情況,讓我們假定此案如塑化劑事件般地被揭發了!

這時,所有受牽連的人都可以有所行動,

首先,黑心廠商的企業客戶將群起對其提出告訴,

畢竟,自家產品平白無故被混入不能吃又對人體明顯有害的毒物,茲事體大!

被一群企業圍起來告的結果,讓黑心廠商就算不至倒閉、也得賠到破一兩件褲子,

最重要的是,其商譽將徹底掃地、要花另外一大筆錢才可能重新建立,

接著,已購買相關產品的驚慌消費者將要求退貨以及賠償,

嗅到訴訟利益的律師會跳出來鼓吹「受害者」們聚起來提出集體訴訟,

黑心廠商與食品公司都可能被告——誰可能賠錢,就得可能被告,

隨著嗜血的媒體將不擇手段地放大這場「食品危機」,

較大的食品公司將被迫表態、道歉以及下架產品,以維護商譽與自家的股價,

甚至連相對安全的產品也可能得硬著頭皮下架重新檢驗,

或花更多的行銷預算來宣導其安全性,

知名度較低的中小型公司未必需要做出大公司般的動作,

然而其名字也可能被媒體報導過了,消費者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承受健康的風險,

以上事件可不斷交替而循環地發生,

而只要仍由政府提供的司法系統是公正的,

黑心廠商終將被制裁、付出鉅額的賠償,受損的食品公司與消費者將獲得賠償,

如果黑心廠商的資產不夠賠,其將背上一大筆債,

除非想辦法還清、以其他方式彌補受損的人、或者自殺,否則事情不會了結,

風暴讓大部分廠商對自家產品採取更嚴格小心的標準,

消費者也對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意識!

以上,是在沒有衛生署以及類似機構的前提下、極可能發生的情境,

在此各位發現了——這跟現在的情境還真的差不多嘛!

主要差別在於不需要花大錢養衛生官員、不用看作秀般的大批人馬四處下架產品,

事實上,強迫下架本來就是勞民傷財的一場戲,

只要新聞媒體重複地攻擊各品牌與通路、網路上又四處流傳受影響產品的清單,

相關業者自然得跳出來自清、甚至自行下架,

這裡倚賴的不是大小企業的「良心」,這種鬼東西是無良政府與無腦學者的藉口,

值得倚賴的,是大小企業「想要獲利的私心」,

為了獲利,努力澄清、讓消費者安心、進而將損害減到最低,就是該做的事!

有人可能會懷疑,

如果沒有政府底下的衛生署或其他相關單位組成的超爽食品檢驗公司,

黑心廠商的行徑還會被發現嗎?

會有這種疑問的人,就算不念歷史,最好也多看一下水果報,

請注意,光是「爆料」這件事的獲利性,黑心廠商就很可能被揭發!

隨機閱讀一年內的新聞,就會發現太多事情是先被爆料出來、政府才介入處理,

民間與媒體先出手的例子多、政府走在最前面的例子少,

更不要說,政府本身就是個骯髒而怠惰、時常幹爛事又不負責的累犯!

撇開爆料的部分,如果「健康」真的是大家的想望——事實上,確實是這樣,

市場內的相對應機構就會形成,

消費者報導、無毒認證機構、食品安全諮詢與按件檢驗機構,都可以由民間提供,

保險公司也能與上述單位形成聯盟,

相關的組織越多,越能提供食品安全的保障、讓消費者有更多的資訊可參考,

更重要的是,以上任何組織要是有任何過錯,

其都必然要付出代價——消費者將轉求其他機構、企業客戶將放棄其標章,

而原本花錢資助其存在的人,有權不再提供任何資金,

這跟政府底下的超爽食品檢驗公司、或者其他任何政府相關機構可不一樣,

少了政府的干預、多了能夠自由選擇的空間,

即使並非完全自由、市場也能提供更有效率與安全的結果,

至於完全沒有政府的狀況又是如何?

請發揮你的想像力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