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真的很不想再談《海角七號》,但以下投書又讓我忍不住了。

的確,《海角七號》在台灣獲得空前的成功,然而票房的成功,讓許多評論者對《海角七號》的導演、演員、劇本、敘事與文化現象極盡吹捧之能事,再把這種論調擴張到整個台灣電影界上,好像台灣電影出頭了、有救了、發光了。真的是這樣?在下一個《海角七號》出現以前,我們不要把話說的太絕,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電影製作在台灣不能回歸合理的商業模式與成本效益考量,《海角七號》這類的作品將永遠只是特例——事實上,《海角七號》本身就是個非常極端的特例。

不過,這裡的人不愛通則、偏愛特例,還能因此自我膨脹的習慣,也不是新鮮事了。

何必奧斯卡/汪安台

繼金球獎之後,《海角七號》又在奧斯卡外語片項目出局,其實,就算在美國,上不上榜奧斯卡也非票房保證,這兩大獎項的結果只證明了藝術的確是有國界的,不同歷史文化的標準就是不同。

奧斯卡原本偏好的就是大場面、大製作、高度專業化的電影作品,和《海角七號》的素人風格截然不同。若讓美國式的標準來評鑑《海角七號》,結果可想而知;對於台灣奇蹟的《海角七號》,外國人更可能抱著先入為主的偏見。

眉批:歷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此,裡面不乏小場面、小製作、普通專業的作品,而人家不提名我們的作品,就叫做先入為主的偏見?這句話本身就是先入為主的!

筆者建議在金馬獎之外再設置一個高額獎金的國際級「台灣電影獎」,這個獎開放給全世界來競爭,但目標是必須發揚台灣價值,展現出庶民小老百姓的人文特色,具體彰顯台灣的歷史與文化理念。

眉批:電影產業無異於其他產業,講究資本主義邏輯,除非有高度獲利性,否則資金就是進不來,而這幾年台灣電影反覆呈現的事實是,大多數劇本就商業上來說都是非常差勁的!這樣的環境,憑什麼要錢?如果說經營不善的企業要政府抒困叫做浪費人民血汗錢,那連提出有經濟價值的電影劇本都辦不到的電影產業算是什麼?

台灣真正需要的是自己的觀點與自己的獎項,由本土的專家向全世界推薦台灣文化的美好。如果我們執著在西洋觀點來評鑑本土文化的好壞,那麼,國片要真正起飛恐怕還有更長的等待。

眉批:本土專家向世界推薦台灣文化的美好時,同樣必須取得西洋觀點的認同,否則,再怎麼本土的觀點,也是自說自話罷了。既然想推薦東西給人家,是不是應該先瞭解人家怎麼想?先入為主地認定別人有偏見、進而建立自己的優越感,怎麼可能把自己的美好傳播出去?想用這種心態發揚台灣電影以致於台灣文化,不要說起飛啦,連起跑都不用想。相對弱勢的驕傲,到底是尊嚴還是自我膨脹?真難分辨。

出處:自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