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其他獎項的配置,就最佳劇情片與導演來說,本屆金馬獎評審的抉擇頗值得肯定,至少,他們沒有被壓倒性的輿論所左右,這真的是好事。

金馬獎最大贏家是《投名狀》,並非《海角七號》

記者姚南宏/綜合報導

金馬獎畢竟是個經過評審制的產物,其中一個意義是把台灣、中國以及香港的電影放在一起進行評論與判斷。而今年最特殊的狀況就是台灣媒體將焦點圍繞在《海角七號》的身上,這股海角熱潮的背後是一個電影工作團隊與台灣民眾的集體記憶與激盪,我們應該要跳脫從《海角七號》看金馬獎的觀點,回到一個華人電影「容器」的概念。

如果從獎項的個別意義來看,林書宇與蔡宗翰以《九降風》拿下最佳原著劇本,《海角七號》在電影歌曲與電影音樂雙雙奪獎;這證明了台灣電影雖然尚未完全脫離手工業製片,至少在故事構思與音樂表現還是有著不錯的實力。

導演吳念真曾經說過:「電影是各種藝術的載具。」而藝術的展現有時卻得燃燒出大量的「銅臭味」。《海角七號》與《投名狀》的藝術表現自然各有千秋,可是五千萬新台幣與四千萬美元的還是產生了一定的落差,因為越少的預算與人力代表著製作團隊有時得面臨更多的妥協。

而在兩岸三地的硬底子演員包夾下,《海角七號》馬如龍能拿下最佳男配角實屬難得,上一次台灣演員拿下此獎項已經是八年前,台灣演員太保藉由《運轉手之戀》的精湛演出,拿下當年的最佳男配角。

如果硬要用「誰是金馬獎最大贏家」的比較式問法,評審確實是給了《投名狀》,畢竟要同時拿下最佳劇情片以及最佳導演非常困難;而《海角七號》的六項大獎中,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以及年度台灣傑出電影是專門鼓勵台灣電影的獎項。如果用獎項數來評斷誰是贏家,而不從獎項的意義與華人電影圈的角度思考,實在失之偏頗。

出處:自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