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也好,醫德也好,為何有那麼多自以為正義的人,以為道德可以在學校教、教出來的效果又能非常好?教育真的有那麼神奇,我們就不需要花自己的血汗錢、養一票狗屎不如的廢物政客。與其花時間講道德,不如思考如何讓醫師能在符合道德的行為中獲利,或者在違反道德的行為下受罰,然後嚴格執行,如此才有機會提升醫療品質,以及其他一切事務的品質。話說回來,還是有好多人相信,醫學院可以教醫德,商學院有辦法教企業倫理,這樣的想法一天不變,無謂的期待以至於無謂的行為就會繼續那麼普遍。

醫學教育宜多反省/蘋論

二OO八年八月十一日

大學入學放榜,醫學院還是學生的最高志願,數十年如一日。這項源於日本殖民時代的風氣,歷久不衰,實在是有特殊的社會意義。

台灣醫界不像西方醫界只是專業醫生,還擔負社會進步的責任,因此醫生關懷政治,對政治採取立場的很多。這個傳統也造就了醫生崇高的社會地位。可是,這個現象正在逐漸改變。新一代的醫生已淡出政治,對社會也無意介入改變,自覺的社會地位也沒有上一代高。他們毋寧在與健保的辛苦鬥爭中,費心於如何獲取較多的利益。

現實磨蝕救人抱負

醫生的養成教育很漫長艱苦,只有第一、二年的通識課程還有機會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第三年以後的基礎醫學課程就會讓學生手忙腳亂;五、六年級的實習和臨床,學生已經來不及找尋自我,因為換跑道的成本太高了。

等好不容易畢了業,考上醫師執照,接著就是住院醫生訓練,再考過專業醫師執照後才能成為主治醫師。若要成為名震杏林的高收入名醫,還要經過多年的努力與好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原先濟世救人的理想將磨蝕得差不多;而被有些病患控告的打擊,也會使充滿抱負的年輕醫生灰心喪志;於是慢慢養成冷漠、怕事、敷衍、推托的習性,醫師的光環便退色為面目可憎的郎中。

急功近利不教人文

近年來,台灣也反映西方醫學界的潮流,加強對醫學倫理和人文素養的教育;可是效果有限。美國良好的醫學院都在研究所,大學沒有醫學系。大學時修習生物、化學等與醫學有關的學分,畢業時才可申請醫學研究所。因為大學四年是通才教育,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知識都要涉獵一些,因此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都需修習。但在台灣、中國,學生一進大學就學醫,其他像是文學、哲學、歷史、社會等知識只懂皮毛,如何希望他們有人文修養?

急功近利的教育造成念社會、人文的學生不懂自然科學;讀理工的不懂人文社會,每個人的知識都殘缺不全,對生命和世界的看法如何周全飽滿?如何培養醫學院的學生認真看待人生的核心價值?如何對台灣醫界做出人性化的改變?這些都應審慎思考,以免浪費了全國優秀青年人的可貴青春。

出處:壹蘋果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