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看二二八事件的相關資料,忍不住想到這部電影。

十年前,二二八事件在民眾間、政黨間、學術圈或媒體上都有著清晰的分明壁壘,你可以從個人、政客或媒體對二二八事件的了解與觀點判斷其信仰、背景甚至家庭組成。現在,二二八事件的風貌更多元了,它是未了的歷史之謎、該拋棄的過往幽魂、政客炒作與牟利的符號,甚至是毫無意義的歷史事件,端看你從屬的社群採取怎樣的觀察姿態。

我生自深綠的家庭,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邪惡不公是我自國中以來時常耳聞的材料,因此我一直以為對二二八事件的理解及對國民黨威權符號的厭惡是基本常識,然而這觀念才到高中就被打破,我發現一大群人相信著台灣必須也必然與「中華文化」合流,而更大的一群人對二二八事件或其他多年前的慘劇毫無興趣,隨著年紀的增長與認識更多(比我)年輕的朋友,我越來越確定:對特定歷史事件的認識與情感,永遠都有不可能填平的鴻溝存在。

一如【敢愛敢鬥】這部電影所談的。

故事非常簡單:曾為愛爾蘭共和軍一員的丹尼(丹尼爾戴路易斯)長年因涉嫌恐怖爆破案而身陷牢獄,堅守原則的他沒有供出同夥的資訊。刑期結束後,他重操拳擊舊業,希望以拳擊運動促進天主教徒與新教徒和解;然而,他的舉動觸怒了共和軍的鷹派成員,隨著丹尼的拳館打開名聲,越來越多天主教/新教徒的孩子前來學拳,連警察局都成為拳館的贊助者,鷹派人士終於忍無可忍,決定以嚴厲的手段懲戒丹尼。

這樣的基調,自然跟【慕尼黑】的恐怖尋仇有交集,仇恨並不能消弭仇恨,但仇恨不可能輕易死滅;暴力或許不能解決問題,但暴力能凝聚人心、紓解困頓,甚至強化使命感與存在感,所以仇恨與暴力幾乎永遠不會消失,即使隨著時間一切逐漸淡化,也會有人迫不及待地將仇恨與暴力的火焰重新點燃,只為了滿足美其名為公道與正義的自我滿足。

於是,鷹派人士對和談結果不滿,就繼續搞恐怖爆破,一方面製造英國/愛爾蘭的緊張情勢,另一方面重挫丹尼營造起的和解氛圍,最後更進一步地衍生為對丹尼的直接暴力。丹尼像是個無力的殉道者,為了道義與組織失去了自由與愛情,如今卻為了單純的和平夢想險些付出了性命,而急欲消滅他的是誰?是他昔日的夥伴與同僚啊。

而在影片裡,我們也能看到仇恨與對立所造成的強大毀滅能量,除了否定外族,連信仰相同的夥伴也能反目成仇,甚至延續到孩子身上。孩子相信上一輩教導的對立觀,相信唯有暴力與火焰才能促成我族的未來,於是孩子以破壞為樂、以仇恨為榮,鷹派在這樣的孩子身上看到了未來,然而那到底是怎樣的未來,沒人知道。

可惜的是,本片並未針對難解的族群仇恨進行探討,一如英文片名,這只是一個有關拳擊手的故事,從成立拳館的理念到擂台上的表現,丹尼都展現了和平與寬容的渴望,這也是本片闡述得最完全的部分,其他元素就顯得有些支離破碎,如女主角瑪姬(艾蜜麗華森)對父母婚姻的質疑與受困的婚姻、瑪姬之子過於輕易地放下仇恨的疑慮、鷹派領導人哈利與丹尼的過節等,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影片中卻不見其所以然,很難相信編導沒有意圖進行描寫,更難接受的是結局竟是奇蹟般的大翻轉,徹底降低了本片原本可有的素質。

不過,做為英國/愛爾蘭恩仇與拳擊手復出的小品,本片的表現尚稱不俗,不到經典、但也有基本的品質,成群的硬底子演員自然不會讓觀眾失望,雖然就電影的表現來看可說有些大才小用,但本片的可看性依舊不能被抹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