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終將毀滅人類——我曾警告過你們。」

據說,威爾斯的墓誌銘是如此充滿魄力的句子;毫無疑問地,《世界大戰》是最能反映此警語的代表作品。

三○年代晚期,美國哥倫比亞廣播網播出了改編自此書的《火星人入侵記》,估計造成了至少一百萬人的集體恐慌,簡直就是原著中資訊扭曲的荒謬翻版,不同的是,現實中的美國人因弄假成真而造成混亂、小說裡的英國人則由於通信不足而延誤了逃難的契機。

身處在科技革新湧進、演化思潮熱絡的時代,威爾斯的重要作品總縈繞著科學、自然、文明與天擇的辯證關係,《莫洛博士之島》(即電影【攔截人魔島】原著)、《時光機器》皆然,再次登上大銀幕的《世界大戰》自然不會是例外,由原著延伸到電影中的天擇省思,更讓本片有別於【星際終結者】或【靈異象限】等知名外星人入侵作品。

以微生物為起點,經歷了千萬年的演化,人類終於越過了食物鏈的頂點,伴隨著突飛猛進的科學力量,十九世紀的樂觀主義相信人類無所不能、自然毫無可懼,一如【蒸汽男孩】裡的艾迪;百年後的今天,人類已見識了自然反撲的可怖,然而百年前的威爾斯,早就藉著虛構出來的侵略者,創造了經典的天擇演化寓言。

電影開端煞是呆板的旁白,其實是直接源於小說的開場文句,毫不避諱地點出了人類與外星人—在原著中是火星人,威爾斯還用了當時的科學發現合理化了火星文明的存在—在演化等級上的差異。在小說中,主人翁不斷地透過闡述人類對異己與弱者的血腥征服,提點出外星人不過是人類行徑的極限衍生(註一)

侵略者的設定方面,在飛機尚未問世、馬車依舊不可忽視的十九世紀,太空船、死光與毒氣(註二)都是震撼力十足的想像產物。然而在【星際大戰】與【星際迷航記】已風行多年的當今,同樣的設定已無法刺激人心,即使將殺人機器藏在地底長達萬年(註三),若沒有其他特別的安排(註四),恐怕依舊難以服人。

不過,要將百年前的作品翻轉出革命性的設定,或許還是過於強人所難,再說百年後的今天也有十九世紀末所缺乏的魔術—視覺特效。巨型殺人機器以壓倒性的死光摧毀著城鎮與美國軍隊,遠超過小說中以英國海陸軍為對手的火星人(註五),屠殺人群與吸食血肉的場面也壯觀慘烈—其實我更希望由保羅范赫文來拍,一定會更酷—甚至結局也安排了小說中所沒有的高潮,簡短地來了場陸軍大戰殺人機器(註六)。

至於備受批評的結局—外星人死於細菌感染—則必須放在小說本文的脈絡中來解讀。

與片頭一樣呆板的旁白—真的很令人生氣的手法,就像【人工智慧】的結局—同樣是引自原著的、被簡化的語句。《世界大戰》終究是天擇的寓言,外星人的死滅並非邪不勝正的天真收場,而是批判過度倚賴科技卻依舊自我膨脹的人類。

文明發展超過萬年歷史的外星人,可謂人類科技發展的絕對理想,不但征服了一切已知的病菌與災難,更將智能、理性甚至從而衍生的殘酷都推演到了極致,然而自然之廣大豈能輕易地被知識所窮盡?數千年人類文明辦不到的、數百萬年外星文明還是辦不到。

自以為超越食物鏈的人類因為外星人的到來而自雲端墜落,然而極限科技化的外星人卻無法超越自然體系、仍舊得臣服於環境的平衡作用;一如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造就了難以彌補的天然災害,外星人恣意入侵異生態體系的強暴作為也遭受了自然的無情制裁。

「上帝以祂的智慧,將細菌放在地球上。」「人類花了數十億人、數千年的代價,才在地球獲得了這個生存權。」這不是人類的勝利宣言、更不是上帝崇拜的復辟,而是針對傲慢的科學主義所提出的批判與反思。如此強大的侵略者都不敵自然力的運作、更何況渺小而尚稱落後的人類?

可惜的是,如此意味深長的核心主軸,在電影的災難取向之下難以被凸顯,頭尾的粗糙說明無法將天擇的辯證拉上台面,因而本片的基調較接近諸如【明天過後】的災難片,破壞、殺戮與戰亂中的醜惡人心與卓越情操才是被關注的主角。

由於時代背景相差了百年以上,電影將小說中的人物做了大幅的調整,然而許多地方依舊可看到對應的影子。雷搶了朋友店裡的車類似於小說主角租借馬車的情節—老闆都一樣在隨後不久遇害;焦慮的好戰份子奧格威則是小說中懦弱牧師的翻版—而主角都被迫於情勢而對他們下了重手;休旅車被搶的劇情則可對應到原著主角之弟所遭遇的馬車搶劫事件,另外渡船遇襲的劇情也可在原著中找到。

或許有人覺得片尾雷之妻的倖存是虛矯的溫馨,然而小說中主角與妻子離散之後確實又奇蹟般地和她相逢,因此這部份的安排我認為並無不妥;與其說本片是戰爭電影,不如說是災難幻想紀實,災難之下人性的卑賤與偉大都是本片中值得耕耘的切入點,可惜整體而言,這些要項的描寫都頗為不足,難以勾勒出完整的人心側寫。

不過即使如此,本片還是有些可觀—但也亟需改善—之處。湯姆克魯斯的演技自然還是如此平平,不過以本片中雷的戲份來說已經足夠,做為一個從未盡責的父親,雷只能在災難中努力扮演家長的角色,而從瑞秋—達柯塔芬寧縱然優秀,在本片也只能算是盡責的早熟小鬼,畢竟尖叫的橋段實在太多—與羅比對他的反應來看,這場災難雖然拉近了他們的距離,卻沒有夢幻般地將隔閡完全消滅—最後羅比與雷的擁抱,透露出的是生疏、是初次見面的僵硬。

而羅比與奧格威都有的使命性格,是本片中少見的、超脫於小說的描述。同樣的熱血沸騰、鼓吹復興,如此廉價的使命感與義和團的膛壁擋車並無不同,對現況毫無幫助、還可能造成多餘的破壞與傷亡。

諷刺的是,只要靜靜地躲在暗處,外星人就會自取滅亡,然而羅比與奧格威都太急切地想證明什麼,以責任與義務包裝著內心的憤怒、恐懼與潛伏著的歇斯底里,最後奧格威反而成了自己所鄙棄的「沒命胡亂逃亡之輩」,他的死固然令人鼻酸,卻也是動亂中難以開脫的咎由自取。

倒是羅比在編劇大神的庇佑下,神奇地和母親會合了,這樣的描寫,對我來說是偽善的溫情,要是讓他戰死,本片的戲劇效果應會更強,只能說史匹柏實在是死性不改,他通常不忍心讓這樣的角色犧牲,就像【大白鯊】與【侏儸紀公園】一樣,什麼人都可以死,除了與主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以外。

純粹就重建經典的角度來看,本片雖然毛病特多、但也還算忠於原著,可惜史匹柏並不擅於經營大時代中的人性糾結—他適合處理小男孩與外星人的純真情誼—讓本片在場面之外顯得頗為無力。也許,由史匹柏負責場面、奈沙馬蘭主導文戲,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吧。

註一:原著中以倒敘的方式說明了火星人的解剖成果,包括極進化的腦、退化的嘴、無消化器官等,並暗示著這可能是萬年以後的人類雛形。

註二:在原著中,火星人不但操有死光,還會使用類似毒氣彈的武器,用以對付藏在暗處的人類軍隊。大規模化學武器的運用應該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陣營,那已經是《世界大戰》推出十數年後的事情了。

註三:在原著中,火星人是以圓筒狀的載具如隕石墜落般地降落到地球上,每個圓筒中載有五個火星人,其後再駕駛裝甲機器進行血腥屠殺。

註四:既然要強調外星人的由來已久,為何不拿歷史事件來作文章呢?就像【地心駭客】虛構出種種的著名失蹤軼事,將古文明的滅絕或演化史上的斷層歸咎於外星人也是不錯的嘗試。

註五:在原著中,火星戰鬥機器雖然強悍,卻並非無懈可擊,僅以傳統砲彈即可將其摧毀,軍隊雖然犧牲慘重,但也撂倒了幾架巨獸,不像電影中還有神乎其技的隱形防護照。

註六:在原著中,戰鬥發生在前、中段的幾個地方,當英國軍方幾乎被全滅之後,就集中於主角逃難的描寫。在長達十數天的逃亡後,主角才赫然發現,火星人竟然紛紛翹辮子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