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顯然是一部向Isaac Asimov致敬的作品。根據1942年同名小說中的基本設定,這部電影將全部的軸線扣在機器人三大法則上: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違背第一法則。

第三法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的安全,除非違背第一與第二法則。

我沒有看過Asimov的原著小說,但可以確定的是,Asimov並沒有創造一個走向【駭客任務】的時空;Asimov厭煩於傳統的機器人/人類對立局面,那種根植於西方後期工業革命對機械的不信任感與被取代的恐懼,成就了【魔鬼終結者】的類型故事;於是,Asimov反其道而行的創造出一個機器人與人類和平相處的世界,在那裡沒有血腥的人機鬥爭,只有生活上的各種小插曲,或者如【變人】(原作為《正子人》,天下文化出版)中和平的機械靈魂覺醒。

顯然,這部電影一點都不Asimov。喜歡Asimov的人,恐怕會很失望,雖然根據原著改編的【變人】也因為導演Chris Columbus的關係不甚精彩。

這畢竟不是一部Asimov的電影。這是一部Proyas的電影。

就算沒有看過Asimov的原著,一般觀眾對於機器人按規則演繹行為的方式也一定不陌生。這部電影不會因為取材於二次大戰期間的經典科幻小說而顯得特別。這部電影唯一可能受到讚揚的原因,就是導演Alex Proyas。

Proyas流暢的執導風格在【龍族戰神】與【極光追殺令】可見一般,【極】更是我心目中科幻電影的前十佳作。

可惜的是,【機械公敵】顯然缺乏等同於【極】的原創故事。

六十年前的機器人行動法則在今日並不新鮮,在電影中也未見到夠細緻的演繹,機器人對法則的進階理解與重新詮釋似乎也缺乏深度的說服力。誠然,大家都看得懂第一法則之中的「人類」可以解釋成個人或整體,然而,這需要花整部電影來進行說明嗎?

以糖果屋前的麵包屑做為尋找真相的線索是不錯的點子;以自殺和自動程式做為線索的指引是相當不錯的點子;可是,線索背後的真相可沒那麼有趣,幕後大魔神V.I.K.I.的現身實在不怎麼令人驚喜,因為除了她,實在沒有其他人能夠如此號令各種機器人;在必然的大魔神現身後,主角一行人的破關方式也不需要太高明的智慧:一個極討厭機器人卻擁有機械手臂還能慢動作滯空雙手開火的槍神,和一架能抗六千磅衝擊力、身手媲美Neo、還有人類決斷能力的機器人,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強的黑白組合呢?

正是因為Proyas,所以能把如此簡單的劇情拍的如此好看。當然,你不能期望【極光追殺令】之中的深沈與創意,或者【駭客任務】中煩瑣卻確實有深度的哲學辯證。你只需要坐在黑暗中,觀賞流暢的、如異形般排山倒海的機器人追逐戰,以及明顯向港式慢動作花式射擊致敬的場面;的確,這部片有許多描寫不足以致於缺乏說服力的缺陷,Will Smith對機器人厭惡的程度幾乎是情緒性的偏見,機器人根據存活率選擇拯救受難者的原則顯然難以做為機器沒有人性與不可信任的理由,Bridget Moynahan和死去博士的關係也被輕描淡寫地帶過。這樣的手法在故事性較強的【極光追殺令】並沒有問題,可是【機械公敵】沒有如此引人的故事,加上對角色與細節的缺乏雕琢,使它錯失了成為科幻影史經典的機會—有啦,這部片還是有個很棒的角色,那就是Sonny,我還蠻想跟他做朋友的,對於他的未來,我還挺樂觀的,雖然他可能會經歷和Andrew(【變人】中的Robin Williams)一樣辛苦的歷程。

或許十年後再來看這部電影,你我依舊不會有什麼新的想法。不過何必想那麼多呢?它畢竟是二○○四年夏天到此為止最好看的動作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