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就想看這部片,然而國內外的評價似乎是不無二致的糟糕,只好作罷。但是呢,過年嘛!吃垃圾食物、看芭樂電影的最佳時光,所以要看【驅魔神探:康士坦丁】,年後的【刀鋒戰士三】我也不會放過,在那之前,看個【亞瑟王】應該不為過吧!

雖然這樣講對導演安東尼福昆有點失禮,明明就是個頗有才情的導演呢。

然而,有才情不意味著萬能,福昆的場面調度能力在【獵日風暴】可見一般:叢林的無聲格殺還算有魄力,可是最後大軍壓境的決戰就力道盡失了;因此,即使本片出自傑瑞布克海默之手,福昆的執導能力依然是其中最危險的變數,雖然,【震撼教育】是多麼優秀的一部電影。

果不期然,國內外的評論並沒有誤解這部電影,至少,我也無法給這部電影太多的掌聲,相反地,【亞歷山大帝】的低評讓我覺得很不值,其實是部頗值得玩味的作品呢。

先說點好聽的好了。雖然,【特洛伊:木馬屠城】的評價普遍較高—我一直認為那是由於眾星雲集、加上小布露臀,而非電影真的優秀—然而本片所呈現的去傳奇氛圍似乎更顯得成熟穩重,導演顯然很努力地想呈現一個毫無光環與神話色彩的亞瑟,就這點而言,他確實是成功了,比神勇到完全不像真人的阿奇里斯要真實許多。

然而,把光環與神話去掉以後,亞瑟似乎只剩下一個空晃晃的架子。

克里夫歐文像是更有型的尼可拉斯凱吉,我很喜歡他在【神鬼認證】裡頭的俐落扮相,然而由他扮演的亞瑟,不知怎的,就是一臉衰鬼樣—說到衰相,也是凱吉的強項呢!—陰沈而不深層、內向而不內斂,兩個多小時過去,我還真搞不懂這些圓桌武士憑著哪點肯為他賣命?

姑且不論克里夫歐文對亞瑟的表情詮釋是否恰當,亞瑟在整部電影的意向與主張也不甚明確;看看其他的史詩姊妹作,【英雄本色】的威廉華勒斯為的是解放蘇格蘭,【神鬼戰士】的麥希穆斯為的是復仇與完成先帝的遺願,【亞歷山大帝】為的是個人野心、神話命運的完成與逃離母親的掌控,【特洛伊:木馬屠城】的阿奇里斯為的是自我實現,而【亞瑟王】呢?

不明不白地,我們看到他對於教會踐踏異教徒的殘酷有所不平,看到他基於仁慈地考量帶著老弱婦孺一同撤回護城牆,看到他崇拜主張平等自由的倡議家,然而他到底為了什麼而戰?最後的大戰所求為何?和他有氣無力地、高聲主張的「自由」有何關連?我真的看不出來,一度懷疑亞瑟腦袋被凍壞了。編劇顯然想探討亞瑟在信仰、國籍與血統的認同危機,然而卻沒有將亞瑟思索的脈絡與結論帶給觀眾,於是我不但沒看到亞瑟的領導風範,也沒看到他的深層思緒,最後的一戰像是為戰而戰,沒有激情,也無法感動,嗚呼哀哉啊!

不單是亞瑟,他以外的故事與角色也多半平板,在傳奇中地位顯赫的梅林、關妮薇亞與藍斯洛,個個在靜默中被矮化成無謂的戲劇棋子,藍斯洛僅有幾句無足輕重的台詞,讓我們知道他雖然忠於亞瑟、卻持續地懷疑這趟任務的正當性,若不是他的名字,他的戲份跟其他的圓桌武士一般—毫無地位;關妮薇亞被設定為鯨面族人還挺有意思,問題是凱拉奈特莉就是一副嬌滴滴的公主樣兒,怎麼看都不像慣於在野地裡馳騁的原住民,那場床戲更是突兀地令人噴飯;梅林就不用多說了—如果你很喜歡迪士尼卡通【石中劍】裡的睿智法師,那你還是再看一遍卡通吧,【亞瑟王】裡頭的梅林形同不存在,就算替換成「竹森酋長」也不會有太大的不同;另外,敵對陣營的角色也虛無得可憐,連個像樣的主要反派都沒有:薩克遜人的首腦看似威猛,但沒有足夠的空間揮灑他的雄才大略,只能顯示他比那不成材的兒子多了幾分殘酷。

而抽掉了主要劇情與角色之後,本片的戰爭場面也近乎無聊。這麼說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認為本片與【特洛伊:木馬屠城】差不多水準,兩者都只有一場較別開生面的武鬥戲—【亞】在於冰河對峙,【特】則是阿奇里斯與赫克特之決鬥—且兩者在主要的大場面上都表現平平。本片的最後決戰實在令我昏昏欲睡,萬箭齊發的氣勢完全沒有,倚靠鯨面族人與薩克遜人血鬥的圓桌武士也無所表現,既難以看出圓桌武士的過人武技,也不見戰術上的巧妙與智慧,安排薩克遜首腦殺了一名武士(我搞不懂那是誰)、亞瑟再上前斬之,理當充滿情緒、仇恨、熱血沸騰的場面,竟能讓我有食之無味之感,光這點就是本片的奇蹟之一。

最後亞瑟跪在友人的屍首前,對上帝悲歎著當時,我的心也逐漸冷卻,感謝天,終於看完了。

這部片告訴我們,好萊塢真的有無窮的本領把史詩電影拍爛;福昆先生,請繼續努力,多拍一點像【震撼教育】的片子出來吧,精緻小成本才是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